摘要 : 如果把傳統發布會的體驗照搬到微信發布會上,效果會非常差勁。
去年年底,微信發布會不知道為什么突然火了起來。其實到現在為止,身在北京的媒體記者們還是得每天去趕場子參加各種各樣不同的發布活動。昨天一天,能耐的記者就得在大北京畫一個三角形,趕三場手機的發布會。因此,我們都很期待通過微信發布會的形式,可以節省記者們舟車勞頓的成本,也同時節省那些發布方尋求場地的費用,把那些重金打造絢麗舞臺效果的錢拿出來,多給熱心用戶一些福利。
但是直到現在,2015年已經過去了三分之一,微信發布會并沒有繼續一路火下去,反而是來到了一個十字路口。因為開發布會的人逐漸意識到,這種方式最終傳播的效果其實并不是特別好。尤其是對于硬件產品來說:硬件產品非常注重實物體驗的效果,如果不能在第一時間接觸到真機,記者們對于產品的熱情自然也就冷卻了下來,可能寫報道也只是根據通稿寫,缺乏動力。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在探索微信發布會的過程當中,有一些主辦方力圖把傳統發布會上的一些規則和氣氛也帶到微信發布會,他們希望追求類似文字直播一樣的效果,由主持人在微信群里面刷屏。而在刷屏過程當中,所有人的討論都在群里出現,每個人都有權限進行發言。這沖淡了整個會議的主題。
有些微信發布會主持人不得不請求大家在發布期間不要刷屏,效果非常不好。因為當主持人請求大家不說話的時候,就造成產品最終發布之后大家也不說話,在發布后兩三個小時之后,原先一二百人的大群竟然鴉雀無聲,此后也就廢棄掉了。
有一些人看不慣主持人太多的限制,或者是因為群里的一些說法受到了冒犯,所以不斷的有人加入和退出,而在最近一個微信版本發布之前,退出群的消息都會實時的顯示在上面。我之前截了一個圖,是某次微信發布會的現場,活動還沒開始的時候拉了一批人進來,這批人又陸陸續續的退出了群聊,整個過程都顯示在所有參與者的屏幕上。這就好像是在發布會現場,主辦方請來一些人入座,幾秒鐘之后他們就紛紛起身離開,在攝像機面前大搖大擺的出去,絲毫不給主辦方面子。
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微信跟傳統發布會的傳播是不同的,因為交互嚴格的限制在屏幕上,人們無法面對面地進行交談,所以傳統發布會上被忽略的一些細節,現在就重新引起大家的注意。
回想一下進入發布會現場的環節,記者們可以看到,在簽到領取禮品和資料的同時,你會忽略場上一些可能是令人尷尬的情節,比如說嘉賓說話卡殼,或者坐在后排的一些人已經提早退場——這些都不是你注意的焦點。這是因為你和發布人之間的話語權是不對等的。而這種天生的不對等,主持人占據場上絕大部分的音量,所以你在底下可以偷偷的做一些事,或者和你旁邊的人交談。這些都是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事情。而在微信群當中,所有人的話語權是完全平等的,你跟別人的私密交流如果是在群里發聲,也會讓所有人都看到。這就導致了如果把傳統發布會的體驗照搬到微信發布會上,效果會非常差勁。
如果說一個傳統發布會的目的,是為了讓參加會議的所有人,回去都能寫一篇文章,或者有相應的報道;那么微信發布會的目的就不僅于此。如果真的是只希望提供報道,那么就不應該把人都拉進群里,而是對每一個記者都單獨地把新聞稿通過微信發過去,順便再通過微信紅包把購買資料袋的費用打過來就好了。讓人們進入一個群里面,最重要的目的是讓這些人以后都能夠充分的互動交流,能夠讓辛辛苦苦拉過來的群保持活躍度,甚至不僅僅局限于這個產品,有可能是同業記者或編輯在一個專用群里,輪流地聆聽多場發布會。
我之前碰到一個軟件產品的發布就是如此。因為并非硬件,所以人們可以在發布會開始的第一時間獲得邀請碼,進入體驗。在自由地體驗了半個小時以后,完整的產品功能和官方介紹才發布出來。人們在滿足了自己好奇心的同時,又可以對照著發現自己到底有什么地方遺漏了,而這些有趣的要點激發起了人們寫作的興趣。這個群里只是通過一次性的發布新聞稿來提供產品介紹,而不是一個人在那里嘮嘮叨叨地講解,還不允許他人插嘴。這個群里面拉的人,都或多或少的跟產品創始人有一些私人聯系,所以這成為大家一個互動的理由。在之后很長時間內,該群一直保持活躍度,不管是和產品團隊之間的聊天,還是對產品功能本身的改進建議,該群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其實硬件發布會也完全可以如此——指定快遞在某個時間點把樣機送到記者手中,因為場地虛擬化省下來的場地費用,完全可以覆蓋給每一個參會記者一臺免費樣機的錢。至于如果創始人依然想要那種一呼百應的范兒,他自己一個人站在公司會議室,搞出一套圖片出來完全沒問題——因為即使現場開發布會,最清晰的照片還是得從公司官方獲取。你說,反正怎樣都是把預算花出去,干嘛要便宜那些酒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