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線5年,新浪微博的網頁版迭代到了6.0版本,而兩年前它剛剛去掉了LOGO旁“Beta”的字樣。微博雖然沒能像當初很多人想象的那樣成為Facebook一般具有統治力的產品,但也依舊交出了一份還算不錯的答卷——日活躍用戶(DAU) 6970萬,月活躍用戶(MAU) 1.56億,
但平臺上的熱鬧似乎并沒有讓微博本身更具盈利能力,微博14年2季度營收 7730萬美元,同比增長 105%,卻還是虧損了1540萬美元。作為一款進入成熟期的產品,關于盈利的壓力難免增加,每一次改版也自然變得更加慎重。
值得注意的是,微博副總經理林水洋在介紹微博增長情況時提到了這樣的數據,“用戶在微博上的信息消費量不斷增加,相比13年Q2新浪微博PC端用戶月度瀏覽頁面數增長了35%”。
對于微博來說,這樣的增長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因為相比于嚴格意義上的社交產品,微博媒體化的傾向本身有讓用戶信息過載的風險。一位朋友曾吐槽微信加好友太多,刷朋友圈像刷微博似的,這或許能從另一個角度看出大家對微博上信息過載的認知。
這對于微博來說是一條不得不走的道路,因為用戶對微博的需求和期待正在擴大,大家不再是上微博follow某位明星、大V,而是根據自己的興趣獲取更多差異化的內容。但問題是,簡單的關注操作帶來的是用戶輕易地就關注了成百上千個大中小V和朋友,用戶發現和獲取所需內容的成本大大提高。
因而新版微博的最大意義或許并不在其更像移動端的跨端統一,而是更加清爽的界面和更容易實現的內容分組。
一方面,微博刪去了左側功能欄中大量冗余功能,從而大大突出了分組的地位,這和微博方面構建人與興趣的關系的出發點是一致的,也確實讓用戶更容易實現分組切換。
只是,大家有多少人在關注某一個微博賬號的時候會養成明確分組的習慣呢?盡管有智能推薦的分組。看來好習慣還是需要從更早的環節抓起呀。
另一方面,微博采用了更像Facebo……哦,更加微博移動端的信息流頁面設計,卡片化的設計風格讓每條微博內容變得更加突出,讓用戶也能夠更便捷地實現轉發、評論等交互功能。
微博關注的焦點正在從明星、大V們轉向興趣內容以及生產這些內容的人本身,這一點在其個人頁面的設計上也表現得很明顯。
在卡片化風格的背景下,新版微博提供給了認證用戶更多的專屬功能選擇,從而讓這些人更好的生產、傳播內容,同時也更容易實現商業化變現。當然,這種商業化是在建立微博自己的游戲規則之上的,而不是過去那種草根大號的野蠻生長,這也為微博的未來提供更多的商業化探索和方向。
以音樂人為例,微博突出了其歌曲“播放”這一核心功能,同時提供付費下載、演唱會門票等功能模塊。根據微博方面提供的數據,目前測試階段有20多位音樂人參與,超過10萬用戶為下載歌曲付費。
當然,微博圍繞個人的努力顯然還不止于此,它并沒有避諱其媒體化的特點,反而將過去熱門微博等功能進行了整合,打出了一張新牌“發現”頻道,聚合優質內容,并提供打賞、付費訂閱、廣告分成等功能。
但習慣了免費看內容的中國用戶,真的會為微博上的內容付費么?微博方面表現得很自信,他們拿出了一組數據:2個月測試期,3萬人次打賞,付費訂閱總額超過150萬;過去一個季度中,微博自媒體獲得近350萬元分成收入。
可這項收入的增長天花板又會有多高呢?這恐怕是微博方面給出的數據難以回答的。
微博希望將更多的優質內容生產者聚集在自己的商業體系之中,因而從功能上突出他們的重要性,并在商業模式上激勵他們創作。而不是讓這些大中小V們靠廣告、軟文這樣的方式實現變現,畢竟這樣的變現方式更容易傷害用戶體驗,同時微博作為平臺本身也得不到任何收益。
不過,能夠參與其中的或許還只是金字塔尖的那極少數用戶,在進入整個平臺進入成熟期之后,新的內容生產者如何獲得更多的關注和更快的增長無疑是擺在他們以及微博面前的難題。當然,很多人似乎并不愿意直面這樣的難題,而是選擇了那些更新的平臺,比如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等。
微博眼中的“個人用戶”,和很多人想象中的普通用戶似乎有著不小的差距。
“從本質上來說,微博是一張以用戶為核心的信息發現網絡”,林水洋這樣評價現在的微博,新版微博想做的顯然是降低這一網絡上的信息發現成本,而未來將要做的則是對這一網絡中的那些垂直領域進行滲透,尋求比廣告更好的商業化方向。微博也并不希望自己被人們稱作“淘寶的櫥窗”。
只是這一次,從明星到興趣,從大V到微博眼中的“個人”,從大而全到垂直,微博的商業化之路會走對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