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多家企業的ERP實施情況,筆者發現有一個比較大的誤區,即都忽視了計劃在工作中的作用。有些企業雖然意識到計劃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會因為種種原因無法落實到實處。筆者認為,計劃是ERP項目中的靈魂,企業用戶應該緊緊抓住。
一、物料計劃是生產計劃與采購計劃的源頭
物料計劃通常是生產計劃與采購計劃的源頭。在實際工作中,物料計劃又分為兩類:MRP計劃和LRP計劃。從現實情況來看,要實現MRP計劃,確實具有一定的難度。其需要考慮的因素太多。但是要實現LRP計劃,則相對容易許多。特別是對于接單型的企業來說,筆者是強力推薦LRP計劃。
簡單的說,物料計劃表示產品時候要出貨。有時候又把物料計劃叫做出貨計劃(包括成品出貨和原材料出貨)。其實這個計劃的內容很簡單。不過對于ERP系統來說,卻非常重要,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后續的生產計劃和采購計劃都是根據物料計劃來生成的。在做物料計劃時,主要關注時間和數量兩個參數。
在實際工作中,做物料計劃時,需要關注一個內容,即插單對物料計劃的影響。如用戶現在已經做了一個星期的物料計劃。此時由于某個原因,需要在中間插入一張訂單。此時就可能會引起連鎖反應,即后續的物料計劃都需要進行調整。對于這種情況,該如何把握?筆者在后面的生產計劃中會對此進行詳細闡述。
二、采購計劃作為考核采購員的依據
跟采購作業相關的,主要有采購計劃、采購訂單和入庫單。這三種單據就構成了采購作業的核心內容。毋庸置疑,采購計劃是采購作業的靈魂。對此筆者有如下建議。
1、要有專門的人員負責采購計劃。采購計劃時采購作業的源頭,直接跟采購員的業績進行掛鉤。如對采購員進行業績考核時,要根據采購計劃中到 料的日期與實際到料的日期來評價采購員的業績。此時如果有采購員來負責采購計劃的話,就相當于又當裁判又當運動員。很難起到應有的效果。所以說,采購計劃應該有專門的人員進行編制與維護。如有些企業會設置物管部門,專門負責編制采購計劃與生產計劃。
2、采購計劃應該有一定的靈活性。在編制計劃時,需要考慮到一些變化的因素。如插單情況如何調整等等。在ERP系統中,系統會根據當前的庫存、提前期等參數的設置,模擬出一個采購計劃。然后用戶需要對這個計劃根據實際的情況進行調整。如有些供應商客呢國內路途比較遠,或者訂單數量比較多,需要對日期進行調整。
3、采購計劃將采購員與供應商聯系在一起。在企業中,需要對采購員的業績和供應商進行考核,以滿足日常工作管理的需要。那么對他們進行評估,以什么標準為好呢?其實采購計劃就是很好的一個標準。如對采購員進行考核時,可以根據采購計劃中的物料到貨日期來進行考核。而且可以將這個考核的結果跟采購員的工資掛鉤。對供應商該如何考核呢?采購員根據采購計劃生成采購單,并傳真給供應商。而供應商會根據自己企業的實際情況,與采購員協商,確認一個交期。這里就有兩個日期,一個是采購計劃上所要求的日期,二是供應商所回傳的日期。這里就需要注意,對采購員與供應商進行考核時,該采用哪個日期呢?筆者認為,對于采購員來說,應該采用計劃的日期。因為采購員需要根據計劃的日期去向供應商爭取,讓他們在計劃日期之內交貨。而對于供應商來說,采用的應該是跟采購員確認的交期來進行考核。這就好像是一份合同的日期,供應商應該嚴格執行。如果不能夠按日期進行交貨的話,就要受到一定的處罰。
三、根據生產計劃來開展生產作業
生產作業包括生產命令的下達、 倉庫發料、QC檢驗、入庫等多個環節。要將這些環節結合起來,也需要依靠生產計劃。其實生產計劃中不僅僅包括需要生產哪些產品,還包括需要使用哪些材料的計劃。
根據生產產品信息,相關員工可以做好前期的準備?,F在不少企業都是采用流水線的操作。不過在同一條流水線上可能會完成不同的產品。此時不同產品進行轉換需要有一定的前期準備工作。如對流水線的速度進行調整(根據產品的復雜程度調快或者調慢)、調整每條流水線所配置的人數等等。這些內容在產品生產之前,就應該有很好的計劃。只有如此,才能夠將前期的準備時間縮短到最小。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用到前期的生產計劃信息。生產人員需要根據生產計劃,來預計需要的人數以及所需要做出的調整。從這里可以看出,生產計劃對于前期準備工作的重要性。
根據生產計劃確定發料計劃,并根據發料計劃進行追蹤。在實際工作中,生產有物料追蹤人員,需要追蹤物料的到料情況。因為這直接關系到企業生產計劃的執行。而根據企業現有的生產計劃(生產計劃可以根據物料清單展開),可以產生企業生產的發料計劃。此時相關人員就可以根據發料計劃來追蹤到料的情況。如可以在生產開始的一段時間內,根據發料計劃來查詢原材料的到料情況。如果原材料未及時到位,計劃人員能夠及時了解這方面的信息,那么他們就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像采購催料,或者更改現有的生產計劃等等。這些都是比較可行的方法。
四、把握計劃的準確性 把握項目實施的靈魂
對于以上分析,我們有一個基本的前提,就是假設計劃是準確的。如果計劃不準確,那么就會直接導致采購、生產、發料等缺乏有效的依據,也會使得考核失去應有的效果。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的計劃并不是做的很準確。這是一個比較頭疼的問題。這有很多方面原因所造成的。筆者認為,現在用戶需要做的就是,將這些原因進行分析,然后將其一一的解決掉。
如有時候插單會對計劃產生比較重大的影響。如生產計劃已經排了一個月了,但是如果中間又插了一張單子,此時該如何處理?這很有可能會對企業的整個月的生產計劃產生影響。針對這種情況,筆者有一家客戶的做法筆者認為不錯。他們在排生產計劃的時候,留有比較多的機動時間。如他們在安排生產計劃時,是按一天8個小時來排計劃的。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如果有需要的話,可以讓員工晚上加班4小時。這也就是說,每天留有4個小時的機動時間。當遇到插單等情況,可以通過員工加班等手段來解決。從而不會對現有的生產計劃產生很重大的影響。
另外一個就是基礎數據不準確所導致的計劃不準。如在做計劃時,一般都要考慮提前期。如在注塑時,可能會有不同的顏色的原材料。為了發生串色的問題,就需要對設備進行清洗。這個清洗的時間可能要半天。這就有一個提前期的問題。即在考慮生產計劃時,要將這個準備的時間考慮進去。如果這個時間估計錯誤,那么就會影響到整體的計劃。所以要提高計劃的準確性,還需要抓提前期等基礎數據。如果這些基礎數據不準,筆者建議在剛開始時可以不考慮提前期等難以估計的參數。在做計劃時進行手工的調整。在后續階段,再將這些數據進行慢慢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