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圖書和文章在提到ERP時,都說“ERP是美國Gartner公司在1990年首先提出的”。但是Gartner公司是怎樣提出的,卻沒有介紹。而對ERP的定義,往往引用了APICS詞匯的解釋,APICS的創辦人是MRP和MRP II的創始人,出版了很多關于MRP和MRP II的圖書和教材,研究MRP/MRP II,一定要看APICS的文獻。
但是,畢競ERP不是APICS的發明,所以APICS詞匯不同的版本,對ERP的解釋會不斷修改。如果連APICS的定義也不參照,自作解釋,那就不但是“百家爭鳴”,而且是“群舌亂舞”了。為了避免被各種炒作和忽悠搞得暈頭轉向,最好還是按照最原始的原創文獻來理解什么是ERP。
在Gartner公司進入中國之初,我和清華大學當時ERP實驗室主任陳伯成老師聯名給Gartner公司辦事處寫信,請求提供Gartner對ERP的原始研究報告,承蒙Gartner公司中國區主管洪剛先生支持和幫助,把這份報告寄給我們。在我的《ERP——從內部集成起步》書里就是按照這份報告來解釋ERP的。
令人不解的是這份研究報告,無論是Google或百度網上都查不到,即使進入Gartner主頁的Search Gartner查找,也競出現“0 results : There are no results matching your search criteria.”,非常遺憾;這是造成ERP定義混亂的一個原因。
這份報告雖然只有兩頁紙,但確實是一份具有高度前瞻性和深遠意義的研究報告,如果仔細反復學習思考,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啟示,不可小覷。見下圖。
Gartner對ERP原始定義研究報告
這里談談我對這份研究報告的領悟,和大家分享,如果理解錯了,歡迎大家指出。
報告的題目是“ERP: A Vision of the Next-Generation MRP II”,這個題目說明了兩點:
1)ERP是下一代的MRP II,所以它繼承了MRP II的全部優勢。現在很少有人再提MRP II了,因為MRP II已經完全融入到ERP系統中,不再凸顯;
2)ERP是MRP II下一代的一個愿景(Vision),英文Vision有很多含義,有一種表示不是一下子馬上就能全部實現的意思。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ERP在不斷充實和完善,所以ERP之后的擴充功能,不能算是“后ERP”,而是已經包括在最初的ERP廣泛定義中,沒有跳出如來佛的手心。
報告歸類于CIM(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就是計算機集成制造,大家知道,MRP II是制造資源計劃,是用于制造業的,ERP是MRP II的下一代,順理成章,也是用于制造業的;它的核心功能是計劃與控制,包括對生產和成本的計劃與控制,它的集成模型是時間坐標上的產品結構,這是制造業獨有的特點,制造業的類型很多,不同的制造業又有各自個性化的需求?,F在許多軟件都想掛上一個ERP的頭銜,也許是以為這樣就可以抬高身價,趕上時代的潮流,這種現象給用戶選型造成許多困惑,弄不清你這個ERP到底是為哪個行業開發的,給哪類行業用的。是什么行業用的管理軟件,就明明白白地寫清楚不是更能一目了然嗎,為什么都要削尖腦袋擠進ERP來扎堆呢?。
報告對ERP的定義是用“技術環境核查表”和“功能核查表”來表達的。幾乎所有Gartner對應用系統的評價報告,都是從功能和技術兩方面進行比較。功能是針對管理業務的,技術是針對信息技術的,反映了技術對業務支持的程度和先進性,這種把業務和技術結合起來的研究思維非常值得我們學習?,F在業內許多爭論不休、糾纏不清、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的論點,很多都是沒有把技術和業務密切結合進行探討的結果。早在1995年,北京計算機博覽會上,前CA公司總裁,美籍華人王嘉廉先生就曾大聲疾呼:“搞信息化必須是技術和業務要接軌,火車脫軌是要出人命的”。如果我們不能更好地把信息技術和管理業務結合起來,一定會嚴重影響我國信息化管理事業的健康迅速發展。
報告的技術核查表中列舉的信息技術,在1990年代是先進的,現在看來會感到落后了,是不是由此就可以推論:ERP落后過時了?
如果我們不是簡單地就事論事,只看具體的信息技術名稱,而是換一個角度,從關注需要信息技術解決了什么問題,或提供什么樣的效益來認識;那么,在仔細閱讀思考報告后,可以發現報告對技術要求的實質,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標準化;
2)高集成度;
3)把現有不同的應用系統集成到一個套件(吸塑包裝),不是幾套產品;
4)簡化硬件體系結構;
5)用戶界面友好、易操作;可以實時得到豐富的信息。
這些基本要求帶有普遍性,而且在不斷提高和發展。
Gartner在“功能核查表”中提出的“外部集成”,離開互聯網是沒法實現的,互聯網技術在當時還處于早期的“信息高速公路”階段,報告中不可能提到;報告中對外部集成雖然只是提到EDI,但是卻提到“將會得到更為獨特的集成條件”,說明報告并不滿足于EDI。在數據倉庫、數據挖掘技術出現之前,報告中提出的“圖形表達”的威力,也還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報告列舉的技術,盡管不可避免地有時代局限性,但在當時,都是最先進的。所以我們應當理解:ERP采用的是最新技術,而不要去糾纏是哪些具體的技術。
報告對ERP功能的第一個要求就是ERP必須同時能夠滿足各類制造業的需求,包括流程行業、離散行業、分銷型以及混合型的制造業。其次,ERP要具備用圖形表達的各種分析功能,能夠幫助管理人員實時地發現運營中的問題,滿足管理決策和改進業務流程的需要。最后是ERP要做到的兩項基本要求,就是內部集成和外部集成。其中對內部集成又提出了三個方面的集成,就是產品研發集成、核心業務集成和數據采集集成。
報告對信息化管理系統這樣一個全面的要求,在當時任何一家MRP II軟件公司靠自己一家的力量都是沒辦法做到的;報告的功能核查表列舉的要求更不是一下子就可能實現的,它的前瞻性就在這里。于是,就出現了許多應用軟件公司,各抱一攤,分頭開發的局面。
像圖形分析方面,在隨后出現的數據挖掘、數據倉庫、聯機分析處理等信息技術的支持下,開發出業務智能(BI);產品研發集成方面,在CAD和CAPP基礎上開發出產品數據管理(PDM);在核心業務集成方面,除了繼續完善MRP II的功能外,又出現了制造執行系統(MES)、人力資源管理(HRM)、企業資產管理(EAM)、辦公自動化(OA)等應用系統;在數據采集方面,最常用的是條碼技術、射頻識別技術(RFID),此外,要和統計過程控制(SPC),分布式控制系統(DCS)等自動化技術集成。MES在一些生產自動化的場合,比如說數控機床,也可以有數據采集的作用;在外部集成方面出現了客戶關系管理(CRM)、供應鏈管理(SCM)、供應商關系管理(SRM)、倉庫管理系統(WMS)運輸管理系統(TMS)等應用系統。
這些分散開發的系統經過幾年單獨應用以后,實踐證明,幾乎所有應用系統用到的基礎數據,主要是來自ERP,而這些應用系統生成的數據,不少還需要再由ERP來處理。就是說,離開ERP,任何一家單項的應用系統都沒有辦法發揮出最大的效用。用戶應用這些單項系統,會有很多重復冗余的數據和功能,白白地增加了投資,增加了復雜性。于是,就出現了主流ERP公司逐個收購或兼并這些單項系統公司的趨勢,把分散開發出來的各種功能融入到ERP產品中去,同時消除冗余和重復的部分,使ERP產品更加符合Gartner原始定義的要求。
由于Gartner的研究報告畢競寫得比較簡單,在各種解釋ERP的文獻中,我覺得2004年8月Aberdeen Group在《The ABC’s of ERP: An Executives Primer》一文比較更能貼切地解釋什么是ERP。Aberdeen Group是一家專注于研究如何應用信息技術和最佳實踐為企業帶來實際效益的咨詢公司,它的報告對企業做戰略規劃,運用標桿管理是有參考價值的。
《The ABC’s of ERP》對ERP歸納了5個要點:
1)ERP應用系統專注于處理和解決業務流程問題;
〔ERP是一種覆蓋制造業全流程的應用系統,從捕捉市場機遇開始,經過銷售-設計-采購-制造-成本-財務-發送等等一系列流程,到收回貨款。就是英文的Opportunity(或Order)to Cash,因此必須從企業業務管理的全局,用整體、系統和集成的觀念來理解ERP。這里,說明ERP是一種解決方案(solution);“解決方案”和“業務流程”都是ERP重要的關鍵詞〕
2)ERP應用系統是一種可配置的模塊化組件;
〔不同企業的業務模式是不同的,對應用系統功能的要求也是不同的,為了滿足不同企業的管理需求,ERP必須是一種按照業務流程需求,供客戶選擇,可以組合的組件。模塊化組件不等于孤立的模塊,而是處理某項業務流程管理問題的集成化組件。〕
3)ERP應用系統是一個集成的系統;
〔信息集成的概念是信息來源惟一,并為相關業務部門實時共享。ERP必須是一個高度信息集成的系統,各項功能之間數據的集成度有疏有密,又可以按需配置。“信息集成”是ERP的另一個重要的關鍵詞?!?/p>
4)ERP應用系統超出了一個企業的范圍(四面墻),包括了供應商、客戶和合作伙伴;
〔ERP必須實現供需鏈管理,供應鏈管理和ERP沒有本質的區別。〕
5)一個完整的ERP套件將涉及企業所有(或最主要的)業務領域。
要想做到這點,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會有一個逐步發展和完善的漫長過程;所以說,在1990年后開發的各種管理功能,都可以說是對ERP的完善和補充?!?/p>
我們搞信息化管理的都知道信息集成,信息集成的一個要求就是一個數據只有一個源頭,同一個數據不能有多個源頭。那么對“什么是ERP”的解釋為什么要源出多頭呢?是不是也應該做到來源惟一呢?值得業內人士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