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起重量級并購完成后,聯想集團也交出了首份成績單。
2月3日,聯想發布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的2014—2015財年第三季度財報,與以往相比,聯想雖然依舊保持了營收增長,但凈利潤卻同比下滑5%,為近年來少有,在PC業務依然穩固的情況下,兩塊新收購業務,尤其是MOTO巨額虧損,已經讓聯想進入“消化期”。不過聯想董事會主席楊元慶依然表示,“不后悔收購MOTO”。
聯想能否如期扭虧,重現IBM PC業務成功?
PC仍是現金池
按照聯想規劃,未來增長引擎將是三駕馬車戰略:PC、移動業務和企業業務。
尤其是2014年初,連下兩單,收購MOTO和IBM X86服務器業務,更是讓聯想一時風頭無兩。不過目前來看,PC業務依然是聯想豐厚的利潤池,新收購業務短期之內依然處于艱難扭虧的局面。
2月3日,聯想發布的第三財季報告顯示,其營收141億美元,同比增長31%,但凈利潤卻同比下跌5%,為近年來首次下跌。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幾個季度,因PC業務表現穩固,聯想業績一直亮麗。
聯想將凈利潤下跌局面,歸因于最新收購業務。
根據該公司披露信息,如果不計入并購MOTO和IBM X86服務器業務產生的無形資產攤銷和承兌票據利息費用,聯想該財季凈利潤為3.27億美元,同比增長23%。
也就是PC業務層面,依然對聯想其他業務形成支撐。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PC業務整體形勢下行,但憑借規模優勢,聯想在PC業務還是保持了增長勢頭。第三財季,其全球PC份額20%,連續7個季度保持第一。當季出貨量,也保持了5%增長,相比之下,全球PC市場整體則下跌了3%。
財報顯示,目前聯想PC業務比重,已經下降至65%,與此同時,移動業務處于快速上升勢頭,業務比重目前已經達到了24%,另一塊企業業務,占比為10%。
但另一方面,在盈利方面,PC依然是最大頭。當季聯想PC業務除稅前盈利達到4.94億美元,利潤率達到5.4%。相比之下,移動業務增長雖快,但仍處于虧損狀態。當季除稅前虧損8900萬美元,虧損率2.6%。
最為糟糕的是,收購IBM X86服務器業務,雖然讓聯想一舉進入全球服務器大廠行列,但新并購業務,在合并后第一個季度,持續呈現下滑跡象,反倒是聯想原有的Think服務器業務繼續增長。目前聯想整體企業業務依然偏小,且處于虧損狀態,第三財季虧損4200萬美元,虧損率3.4%,甚至高于移動業務。
楊元慶稱不后悔
雖然在最新一季財報中,出現了同比下跌情況,但楊元慶表示,并不后悔收購。
他同時盛贊,MOTO手機業務目前表現強勁,在全球市場聯想和MOTO品牌合并售出2470萬臺,成為第三大智能手機廠商。楊元慶認為,MOTO有較高手機毛利率,問題主要出在費用率較高。
“下一個季度,聯想將幫助MOTO減少4億-5億美元原材料成本。”楊元慶表示,聯想將幫助MOTO增加銷量,同時控制原材料、運營費用率、生產和物流成本等,而生產運營環節把控是聯想優勢。
目前聯想并沒有披露MOTO詳細財務情況。不過在去年1月份,聯想宣布29億美元收購的時候,彼時還是MOTO東家的谷歌披露信息顯示,MOTO單季虧損規模為1億美元。財報中合并信息顯示,第三財季MOTO和IBM X86服務器業務,會計處理費用產生非現金費用為7400萬美元。同時,兩項并購,也導致聯想經營費用上升72%,達到17.72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一年前聯想先后宣布這兩期并購時,楊元慶曾經表示,聯想已經有了整合IBM PC業務經驗,在新業務扭虧上,將比以往速度更快。其中,對于MOTO扭虧,曾有一個時間表,也就是“4到6個季度”。
在新一季財報發布后,楊元慶依然重申了這一目標,并表示,按照目前進展來算,還有“3到5個季度時間”。
MOTO面臨激烈競爭
雖然聯想自信滿滿,希望按照自己的節奏實現MOTO業務扭虧,再次復制IBM PC奇跡,但時過境遷,尤其是手機市場競爭激烈,更讓外界擔心聯想這一目標。
在投行機構看來,海外并購業務,依然是聯想增長潛力所在,尤其是關于MOTO扭虧的承諾,也確實給了市場信心,不少機構也上調了聯想目標股價,但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競爭激烈的態勢,對于聯想來說,依然是一個艱難挑戰。
在最新報告中,美銀美林依然維持了聯想“跑輸大市”評級。
在該機構看來,MOTO在高端市場面臨蘋果、三星競爭,中至低端則面臨小米等國產品牌競爭。除了美銀美林外,另一評級機構伯恩斯坦也認為,目前中國手機市場競爭“白熱化”,聯想進軍在線渠道市場,也反映了這一趨勢。
伯恩斯坦也同樣提到了市場競爭問題,尤其是聯想試圖進軍在線銷售市場,正是由于市場競爭太過激烈,不過該機構認為,“聯想具備整體規模優勢,可以一定程度上形成支撐。”
按照聯想的說法,隨著MOTO回歸中國,聯想正式切入了2000元以上市場。該公司1月26日發布了包括MOTO X、MOTO G和MOTO X Pro三款產品,價格定位在相對中高端區間,目前一個星期后的預訂量,已經達到了130萬臺。
不過業內人士認為,目前MOTO在市場打響,但這種品牌溢價,最終能否成功,依然需要消費市場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