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城市交通到底將走向何方?
北京時間10月12日消息,據外媒報道,分析師表示,三大趨勢未來將快速改變全球城市的面貌和居民的出行方式。
彭博社新能源經濟(BNEF)的研究報告顯示:2030年左右,電動車、汽車分享服務與無人駕駛(即上面提到的三大趨勢)將獲得大幅增長,讓城市交通變得更加清潔,居民出行變得更加方便。
“未來20年中車輛的驅動和使用方式變化將比過去一百年都要大,”克林說道,他是BNEF倫敦分部高級交通負責人。
他認為電動車成本的下降和迅速成熟的聯網技術將成為推動交通方式發生轉變的關鍵原因。
BNEF與分析公司麥肯錫共同研究了這三大趨勢在全球50大城市的發展前途。它們發現三大趨勢的最終影響能力與城市的人口和現有交通政策有關。
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城市,分析師認為電動車將取代大量燃油車,不過在幅員遼闊的超級大都市,自動駕駛車輛將成為新寵。
它們的研究來得非常及時,因為全球正在發生一場浩大的城市化進程,城市規劃者正在為如何保持城市的宜居性而發愁。
聯合國預計,2050年全球人口將有66%生活在城市,而現在,這一比例只有54%,這就意味著未來將有25億人口涌入城市。交通與發展政策研究所認為(ITDP),這一巨大轉變將讓城市交通的發展呈兩極分化態勢。
城市居民未來將越來越依靠打車軟件來實現出行,載具則會變成電動車或自動駕駛汽車。此外,成熟的公共交通網可以快捷的將乘客送往目的地,未來的街道也不再被擁堵和廢氣包圍。
如果沒有趕上這一波潮流,那么城市交通將會被巨大的車流淹沒,公共交通系統也會繼續低效運營,高峰時段影響通勤者上下班。
麥肯錫表示:“技術未來確實能大幅提高人們出行的便利度,它們在成本和對環境的影響上都更小。不過,如果我們沒能利用好,可能會跌入陷阱。”
換句話來說,如何做決定成了未來交通能否暢通的關鍵因素,一旦選錯,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可能會在幾十年內不得翻身。
環保、分享和自動駕駛為主基調
麥肯錫認為,隨著自動駕駛技術和分享經濟的發展,如果居民不能改變對公共交通的固有看法,交通依舊會繼續堵下去。此外,如果新能源車輛無法上路,溫室氣體的排放會愈演愈烈。
BNEF發現,在收入較高的近郊地區,如舊金山和紐約的衛星城,未來乘客每天的平均通勤距離將增加25%。其主要原因就是人們開始青睞自動駕駛車輛,拋棄了原本的主力交通方式地鐵和大巴。
新興經濟體國家的大城市則會迎來拼車服務發展的高潮。未來15年內,在孟買、新德里和墨西哥城,拼車服務可能會承擔50%的交通運輸量。
不過,在人口密集、收入較高的城市(如倫敦和新加坡),電動車將會成為主流。到2030年,預計電動車將占到車輛總數的60%。據悉,倫敦將會逐步退役現有的經典黑色出租車,2018年開始換裝零排放的電動出租車。
麥肯錫認為:“如果實施得當,城市的出行成本與環境保護都能向著積極的方向發展。不過,如果任其自由生長,可能最終適得其反。”
快速公共交通
交通與發展政策研究所(ITDP)表示,如果城市規劃跟不上進度,公共交通系統不能得到增強,那么未來幾年人們會感覺更擁擠。這家非營利性機構更關心現有的公共交通系統,它們認為公共交通才是城市未來的塑造者。
在最新的報告中,ITDP調查了全球26個大都市,它們發現許多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統建設沒有跟上城市發展的腳步。
“這就意味著大城市中一大部分人享受不到快捷的公共交通了,他們不得不選擇私家車,這將進一步加深城市的擁堵。”ITDP在報告中寫道。
ITDP對真正意義上的快速公共交通下了5個定義:穩定且站與站間間隔小、發車頻次高、按區間定價、有公交專用車道和密集的地鐵線路。
紐約就是快速公共交通的踐行者,借助城市四通八達的地鐵系統,紐約核心區840萬居民中有77%出行都在地下穿行。不過到了其衛星城,這一比例就大幅下降到了35%,而這一廣大區域居民達到了2000萬人。究其原因,公共交通建設跟不上城市擴張腳步難辭其咎。
巴黎在這方面做得最好,所有居民都能享受快速公共交通服務。不過在大多數城市,這一比例只有15%左右。
快速的城市化進程讓各大城市迅速擴張,因此市長們需要做出艱難抉擇:是保持城市規模方便居民出行?還是攤大餅似的瘋狂擴張,最后造成交通效率下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