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都在談車聯網,我個人認為,沒有智能駕駛,談什么車聯網?你在車上辦公能行嗎?你的車上想聽MP3能行嗎?不行,你要好好駕駛,所以只有把人從駕駛這個低級勞動中解放出來,才有移動的生活品質。所以,我說沒有智能駕駛,沒有車聯網,也就沒有智能交通與智慧城市。
現在我們北京市80萬個攝像頭,每天產生大量的垃圾信號,垃圾里面有黃金,垃圾也是可以變寶的,但是大量都是垃圾,因為它是原生態。大數據的最典型就是原生態,你愛是不是,我就是這個樣子,這就叫大數據。沒有智能交通,你還談智慧城市,整天擁堵。現在有人給我們算了一下,說我們北京市的交通一天擁堵幾十分鐘,浪費了多少個GDP,這個東西聽起來還是很殘酷的。
目前我的科技組做智能駕駛實施三步走,第一步,解決結構化道路的問題,在城際高速公路之間實行無人駕駛。第二步,解決單結構化道路問題,在市區里面進行無人駕駛。第三步,我們打算在特殊的天氣條件和特殊的野戰條件下做智能駕駛。當前,我們在第二步戰略,咱們看看第一步做得怎么樣。
以前很多報紙上講無人駕駛,我現在把這幾個字改成智能駕駛。如果這個車里面有人的話,無論如何,人要能夠指揮得動,這個人是機器人,而不能讓這個機器人把我們的命給送了。所以,我覺得叫智能駕駛更好。
其實智能駕駛在我們生活中已經比比皆是,所以智能駕駛并不神秘,你那個車子就是智能的,里面有多少個計算機、IBS,什么輪胎保護等等。
而我們希望將來的智能車是能夠記憶的,會講話的智能車。我們每天從家里上班,開了50次了,能夠一下記住我是怎么走的,下次你跟我說,車主,我可以開了,讓我來開吧,這多好啊。走到一個地方,路口很多的,對不起,我開不動了,你來開吧。這樣可以討論討論,人跟機器人可以進行對話。
智能駕駛還得要節能,要買得起。現在中國人搞智能駕駛都買國外的那個激光雷達。70萬塊錢一部,這個車子才20萬,你買個70萬的激光雷達,老百姓買不起。所以,我們希望要買得起。
再一個是公共火車的概念,大家知道道路資源是有限的,每一個開車的前面都要有一個空當,這叫路權。如果這個車前面沒有一個空當,這叫堵車。那么,如果把兩輛車變成一輛車,中間不要空當,兩輛車就像一輛車一樣,那么,就節省了路權。如果這樣的車子有十輛,二十輛,這就叫做公路火車。多輛火車只占很少的路權,從而節省了道路資源。你像現在我們中央提出來少封路,少封路不等于不要安全。你這個車子之間能不能形成一個交通的動態的模式,保證安全呢?這就叫做一種特定的駕駛模態。
有人說,先從物聯網的環境來對道路做一個改造。對此,我不是太樂觀,我個人認為,駕駛是長期的過程,是一種快樂的享受。自動駕駛和人工駕駛兩種狀態長期共存,相互補充,自然交換比較好。道路改造設計傳感器,涉及到道路的信息化改造,談何容易。依靠車路去走,靠紅綠燈發這個信號,讓我這個車子接受到這個信號,來剎車,來停車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花時間比較長。所以,我們先從車子自身自主駕駛開始。
智能駕駛會不會讓出租車司機失業?當然不是那么簡單,智能駕駛當前遇到的最大障礙,就是責任認定問題。比如超聲雷達使得倒車時候自動剎車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假如那個倒車雷達的精度不夠高,碰上了,這個責任是誰的?這是一個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