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和騰訊的入場,給智慧城市建設帶來了一陣互聯網的“輕”風。按照業內人的說法,智慧城市這里曾是一個特殊的“重”市場。
超級APP入場,互聯網企業圈地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領域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傳統IT和CT兩類企業的主戰場。對此,普元智慧城市技術總監夏佳斌解釋,這是一個必須和政府做生意的市場;項目復雜程度高,建設、回款周期長。實際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市場的進入門檻都較高。
現在,市場有了新的變化。隨著“互聯網+”和“大數據”的兩大技術體系在國家戰略方面有了更高規格的政策性認定,此前,堅信“市場萬能”,較少和政府打交道的互聯網企業也開始進入這一領域,典型的代表是騰訊和阿里巴巴。
在智慧城市領域,截止到11月,騰訊已經與國內北京、四川等28個省份近70個城市展開合作。騰訊的打法是,以微信為平臺,強調社交元素,疊加不同的場景,實現“互聯網+輕應用”的服務解決方案。
資料圖 微信已經成為騰訊進入智慧城市領域的超級入口
相比之下,阿里巴巴則是以支付為切入點。在今年4月,阿里巴巴與螞蟻金融服務集團、微博三方聯合在北京正式啟動“互聯網+城市服務”戰略。按照阿里規劃,未來市民可以通過支付寶錢包、手機淘寶和新浪微博進行電子監控違法、生活繳費、全程路況等全方位城市服務類項目的操作。阿里巴巴的目標是,年底前簽下50座城市。
互聯網企業為何可以高調入場,快速復制?
“一是順應了國家‘互聯網+’的產業政策;二是互聯網企業以輕應用入場,區別于以往重資本、重硬件的智慧城市建設模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國內IT企業負責人表示,互聯網化的建設模式,對傳統IT和CT企業有很大的殺傷力。
需求釋放,智慧城市下一站指向哪里?
在互聯網企業“跑馬圈地”智慧城市的背后,城市的智慧需求到底在哪?
一方面,城市需要將此前積累的ICT硬件資產進行盤活,一個典型的代表現象是,在上一輪以城市為節點的全國云計算建設風潮過后,如何讓更多的服務性應用跑在上面,成了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問題;另一方面,按照《信息惠民國家試點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要求,城市信息化建設必須解決民生服務的難點問題,推動跨部門、跨層級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必須改變以往技術驅動、項目導向的建設模式,逐步構建方便快捷、公平普惠的公共信息服務平臺體系。
“‘平臺+應用’的建設的模式或許能破解需求的難題”,夏佳斌表示,互聯網時代,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設更渴求平臺化建設方式,以便實現協同和數據共享;另一方面應用需求呈現出碎片化和快速迭代的特征,更強調基礎技術平臺的響應能力;此外,IaaS、PaaS、SaaS三個平臺層級間企業的生態關系正在重塑。
近日,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發布“2015年市級政務云采購項目”中標公告,公告顯示,未來三年,北京市所有委辦局的IT業務系統和數據信息將全部統一遷至云端。
無錫,工信部全國云計算五試點城市中唯一的一個地級市,在平臺化的嘗試中,并不比“北上廣”落后。“我們已經架設了四個平臺”,無錫市信息化和無線電管理局副局長范春虎在接受新華網智慧城市采訪時表示,平臺分別涉及政務、民生、政務、經濟、城市運營管理四個維度,形式是統籌規劃、統籌建設、統籌管理、統籌運營,極大地改善了成本控制、信息共享與管理協同等問題。目前,基于平臺,城市正在醞釀兩個“大招”:一是整合碎片化應用需求,引入一款超級APP,服務市民;二是進行政務服務信息的公開。據悉,目前已經形成了涉及39個部門的700多個數據集。
資料圖 普元認為平臺建設能有效降低智慧城市創新的成本
“高效、省錢、接地氣”,國家發改委電子政務工程中心副主任徐楓如此評價這種建設模式。他認為,平臺化的意義在于,可以打破ICT系統分散部署及運行所形成的自封閉系統,實現城市公共信息資源的統籌、統建,在提高資源利用率的同時,為數據的共享與開放,提供最大的技術可能;微應用的意義在于,在統一的ICT基礎平臺上,以軟件應用的形式,盡可能多地切入城市管理和生活的各個細分場景,讓智慧城市的建設能夠真正實現電子政務和信息惠民。
平臺觸碰,兩種基因下的建設路徑
在早期的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一種比較普遍的建設模式是——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政府處于絕對的項目主導地位,政府與企業的關系,只是簡單的買方與賣方。智慧城市項目實施后,所形成的IT硬件資產、軟件資產、數據資產,均屬于政府所有。然而,隨著互聯網技術及PPP建設模式的興起,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更傾向于開放市場,做頂層設計及標準的制定人,引入企業或第三方投資來進行項目建設,不再強調硬件資產的所屬關系,而強調按照實際需求進行服務的租賃。這意味著,以往項目交付就意味著關系結束的模式不再走得通,企業必須進入到智慧城市項目的后續運營中去,必須對項目的實際運行效果負責。
基于上述變化,互聯網企業和傳統ICT企業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入場角度。傳統的ICT企業,從底層基礎設施向應用層和運營層拓展,自下而上建設;互聯網企業,從應用入手,核心應用先圈用戶,然后橫向拓展應用場景,最后是底層硬件,自上而下。
具體而言,ICT企業首先必須引入新的合作伙伴,來承擔前期軟硬件的投入成本;其次,必須補齊運營上的短板,除了政府外,還須和企業及消費者建立新的商業聯系。以中興為例,其已經成立了中興通訊集團財務公司,對智慧城市、供應鏈金融等資本需求進行市場化打法。此外,在11月17日在深圳高交會上,中興方面還透露,未來會向智慧城市運營服務領域布局,除了與互聯網公司進行合作外,還在醞釀“超級APP”項目。無獨有偶,金山云銷售及戰略合作總經理黃國華也向新華網智慧城市透露,金山云內部正在組織“核心應用計劃”以進入政務云市場。公開的信息顯示,金山云正是“2015年北京市市級政務云采購項目”的中標單位。
資料圖 金山云手里的底牌不止游戲一張,還有電子政務
對于互聯網企業來說,運營恰恰是長處。以微信為例,其“雙11”后公布的數據顯示,其月活躍用戶已經高達6.5億。“將用戶微信使用場景化,進而細分出更多的功能,并打通智慧城市建設中的管理與服務功能”, 騰訊社交網絡事業群總裁湯道生介紹,基于微信開放平臺和微信支付等技術,能把線下的政務、民生服務功能整合到微信公眾帳號,將其作為公共服務的接入口和民生服務平臺。其全國一個統一平臺,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應用,只需要開放不同的API接口即可,所以模式可以很輕。
在智慧城市的市場上,ICT企業與互聯網企業短兵相接似乎不遠。然而,另一種好的結局是,如夏佳斌所言,生態重塑,重新定位企業間的關系。比如,老牌國產服務器廠商浪潮在智慧城市領域已經和阿里云形成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業內人士分析,未來一段時間,ICT企業在智慧城市領域還會有一系列的“軟著陸”。
“智慧城市建設的技術路徑有很多可能,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未來軟件和硬件都不是核心資產,關鍵在于,政務服務數據落在誰的平臺上,未來誰可以運營這部分數據”,徐楓坦言,誰掌握了城市公開服務數據的運營權,誰的平臺就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