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中國工程院啟動了“中國智能城市建設與推進戰略研究”重大咨詢研究項目。來自多家單位的47位院士和180多位專家參加了研究。項目分設13個課題,涉及城市基礎建設、信息、產業、管理等方面。在充分調研、討論的基礎上,形成了研究總報告。現摘要如下:
一、國內外“智慧城市”的發展概況
(一)國外“智慧城市”的發展概況
美國。2008年IBM公司提出智慧城市理念, 2009年初得到奧巴馬總統肯定。美國政府利用財政資金推進一系列智慧城市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2013年底,美國大西洋理事會布倫特·斯考克羅夫特國際安全研究中心發表《2030年展望:美國應對未來技術革命的戰略》報告指出,世界正處在下一場重大技術變革的風口浪尖上,以制造技術、新能源、智慧城市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將在塑造未來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趨勢方面產生重要影響。
歐盟。通過實施“i2010”戰略、歐洲2020戰略、“智慧城市和社區歐洲創新伙伴行動”,在規劃下循序推進并資助成員國智慧城市的發展,分三步實施促進智慧城市建設戰略,制定了《物聯網戰略研究路線圖》。歐洲智慧城市建設采取政府、企業合作的形式,由政府統一規劃和組織,企業積極參與共同推動。組織模式主要有政府投資管理、研究機構和非盈利組織參與,公私合資建設和管理、電信企業投資開發等多種形式,體現出總體框架下的多樣化發展和自然稟賦與人類活動的智慧融合特色。
日、韓。目標是打造21世紀“無所不在”的網絡社會。建設主體是政府協調、企業主導;建設策略是整體規劃、分步推進;建設路徑是穩步升級、有序銜接;建設措施是技術攻關、產業發展。
美歐等在長期城市信息化建設基礎上,通過發展理念傳播、長期戰略規劃引導、發展模式構建、信息技術創新與應用、法規政策建設配套等方式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實際就是推動城市智能化的發展。
(二)我國“智慧城市”建設與發展現狀
我國城鎮化和信息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城鎮化: 2013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3.73%;2012年人均GDP為6091美元。信息化:2011年我國信息化發展指數達到0.732。互聯網產業:2013年全球互聯網市值前30強中我國企業居8席,騰訊排第三。
我國城市建設面臨的挑戰。主要有:快速城鎮化對城市發展模式、經濟轉型對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快速城市人口增長對資源環境、市民生活水平提高對現有公共管理和服務、城市規劃理念變化對城市建設等挑戰。
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基本情況。2009年IBM提出“智慧城市”中國戰略。據初步統計,截至2013年9月,我國總計有311個城市在建或欲建智慧城市,計劃投資超過2萬億人民幣。
我國“智慧城市”建設中遇到的問題。主要問題: 一是缺乏深入認識,跟風建設和重復建設現象較嚴重;二是缺乏統一部署與體制創新,條塊分割現象嚴重;三是缺乏核心技術與標準,形成信息安全隱患;四是缺乏應對大數據挑戰的技術和管理機制;五是缺乏技術與業務、管理與服務的深度融合,百姓訴求和參與未納入建設議程之中。我國城市上下感興趣的是推動整個城市智能化發展,而IBM等IT企業的興趣是銷售城市IT智能系統,目標是“落實”到公司的“解決方案”,具有明顯商業性。
(三)對城市智能化發展若干深層次的分析
城市智能化的本質是城市需要“三元空間”的協調發展。當今城市已從二元空間進入了三元空間,是城市智能化的大勢所趨,只是各國所取名字不同,內容不同,發展階段不同而已。目前國內外開展 “智慧城市”建設,主要集中于第三元空間的營造,而我國城市智能化應該是“三元空間”彼此協調,使產業、生活、公共服務格局三者相互促進,超越現有數字城市、網絡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設理念。
新技術革命將促進智能城市新時代的到來。就城市而言,新技術革命的特征是:使新一代傳感器技術、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和工程技術知識融入城市的各系統,形成城市建設、城市經濟、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升級發展,由此迎來城市發展的新時代。中國的城市化+新技術革命,不僅能促進中國城市智能化時代的到來,還可能有更多新技術在中國誕生。
用“智能城市”替代“智慧城市”的提法可能更適合中國國情。智慧城市,英文為“Smart City”,并不直接對應“智慧”(wisdom)。美歐已走過大規模城市化和工業化時代,城市已無需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以下簡稱“四化”)同步發展階段,城市發展的內涵與實踐遠比歐美“Smart City”要豐富得多。因此建議我國使用“智能城市”的概念,英文即“Intelligent city,簡稱iCity”代之。
二、智能城市建設的內涵與意義
(一)智能城市的定義
IBM“智慧城市”定義: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作出智慧響應。
我們提出的智能城市(iCity)定義是:科學運籌城市三元空間,巧妙匯聚城市市民、企業和政府智慧,深化調度城市綜合資源,優化發展城市經濟、建設和管理,持續提高城市發展與市民生活水平,更好地服務市民當前與未來。
(二)我國智能城市建設與推進的重要意義
能夠推動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同步協調發展。我國當下時代特征是“四化”同步發展,而智能城市(iCity)恰好處于“四化”交匯體上,因此已成為我國重要的發展機遇。推動iCity建設,能夠更好地發揮我國城市管理體制機制優勢,起到對我國全面深化體制改革與發展的積極輔助作用,并能作為“四化”同步發展的基本平臺,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抓手,跳過 “中等收入陷阱”,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亦即新型城市化)發展之路,且對世界產生重要影響。
能夠成為實現新型區域發展的重要基礎。國家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新型區域發展戰略思想。這些國家戰略,以“國內外聯動、區域間協同、外部協同與內部協同并重”理念為統領,打破了單純的行政區劃甚至國界限制,把區域經濟規劃擴大到跨市、跨省乃至跨國,力圖使生產要素擺脫行政區劃束縛,這必將引領中國區域發展邁進新的時代。而作為“點”,智能城市的建設正是實現新型區域(線與面)發展的重要基礎。
能夠推動城市產業轉型發展。智能城市建設與推進,可充分運用信息等新技術,有利于我國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上,特別是有利于推動制造業及其服務業的變革,實現城市產業向集約型轉變,物質增量減慢,價值增量增快,附加值提高;有利于各種電子商務、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技術的運用與集成,實現信息與網絡技術“寬帶、泛在、移動、融合、安全、綠色”發展,促進城市產業效率提高,形成新的生產要素;有利于市民素質與知識能力提升,為創業、就業創造新條件。
能夠提高城市管理服務內涵與質量。智能城市的建設與推進能促進城市大數據收集歸類,形成城市大數據平臺和知識中心,從有限信息簡單決策發展到城市系統信息的優化決策,幫助市政府提高城市管理服務水平,并促進深化城市行政體制改革與發展。
能夠提高城市建設的效率、特色與文化內涵。我國城市建設存在諸多發展中的挑戰,通過智能城市建設與推進,運用新技術使城市建筑、道路、環境等的規劃得以改善,提高使用效率,并可使城市歷史、地貌、本土文化等得到進一步保護、傳承、發展與升華。
三、我國智能城市建設的目標和內容
(一)智能城市建設與推進的目標
研究認為,未來15年中,能否提高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水平,事關我國能否順利繞過“中等收入陷阱”的百年大計。為此提出:要系統推動我國的一批重要城市實現智能化發展,包括構建城市智能應用系統、基礎設施和大數據平臺,形成運行管理高效、產業水平提升、就業率得到保證、市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城市發展新模式。力爭使我國在城鎮化率60%時,人均GDP超1萬美元;城鎮化率70%時,人均GDP超1.6萬美元,及時構成一個智能化的經濟結構,確保此后人均GDP持續穩定上升。
(二)我國智能城市的重點建設內容
一是城市建設的智能化,包括城市經濟、科技、文化、管理、空間組織模式、智能交通與物流,智能建筑與家居等方面。二是城市信息基礎設施的智能化,包括信息網絡、地理信息基礎設施、大數據與知識處理等方面。三是城市產業發展的智能化,包括智能制造、智能電網與能源、智能商務與金融等方面。四是城市管理與服務的智能化,包括智能醫療衛生、智能城市環境保護、智能城市安全管理等方面。五是城市人力資源的智能化。
四、我國智能城市發展的途徑與策略
(一)智能城市發展的途徑
智能城市建設是一個從分到合、由淺入深的過程,從建各智能系統著手,逐步做好頂層設計和各方的綜合協調,使智能城市建設與“經濟—社會—生態”相統一。以管理者視野和市民需求相結合,打破條塊“管理墻”界限,提高城市基礎設施智能化綜合水平,解決城市發展與環境、資源、空間等矛盾,保障信息共享與安全,促進產業發展和城建的健康持續,實現政府滿意、公眾滿意、企業滿意的城市管理與服務體系,使中國城市具有更廣泛的國際競爭力。重視創新的同時,重視智能城市運營、維護中的再創新,走“建、用”并重之發展路徑。
(二)智能城市發展的策略
主要策略:一是提倡各城市根據自身特色需求推進智能化建設;二是選擇試點城市開展智能城市建設;三是將智能城市建設作為推進“四化”深度融合的基本平臺;四是政府主導,事業與企業參與,保障城市大數據安全地匯聚與共享;五是促進云服務(購買云服務)等信息服務業的規范發展;六是加強智能城市技術的標準化工作;七是建立可包容各種特色與不同發展階段的智能城市評估體系。
五、推進我國智能城市建設的措施建議
智能城市建設與推進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機遇,可防治“智慧城市”建設中帶來的不安全、不協調、不深入等問題。為此,建議我國主動把握全球城市智能化的大趨勢和大機遇,把智能城市建設作為新型城鎮化、升級版工業化和深度信息化社會發展的基本平臺,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文明進步的重要抓手,作為實現“中國夢”的強大推力。具體建議如下:
(一)制定“中國城市智能化2025”專項發展規劃
智能城市建設與推進涉及國富民強和安全的國家核心利益,建議由中央加強領導,制定“城市智能化2025”專項發展規劃,政、產、學、研共同發力,把已批準的“智慧城市”計劃納入其中。
規劃包括:制定我國城市智能化建設的“十三五”專項發展規劃,確保到2020年系統構建“三元空間”的基礎設施,推動城市信息系統的集成和各類信息資源的共享與安全,大幅提升城市運行管理的精準化和智能化。同時,在我國不同地區形成一批發展模式新穎、運行和管理成效顯著、具有典型示范效應的智能城市,為我國城市化轉型發展和實現小康社會服務;在“十三五”規劃的基礎上,制定2025年專項發展規劃。
規劃內容:典型城市智能化規劃,選擇沿海、中西部、華北、東北等地區典型城市,試點先行,以點帶面;城市智能化科技和工程專項規劃,如綜合分析、預測、決策、規劃,城市大數據技術和云平臺,各種智能應用,新型城市網絡,傳感器與執行機構,基礎設施,社會保障等系統的專項工程;IT層面的硬件與軟件等科技專項;城市信息共享、安全和智能化產業規劃,如標準與法規規劃,產業升級與改造、新興產業發展、品牌創造等,形成合理的產業空間布局,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等方面高品質的融合發展。
(二)加強人才培養
結合城市智能化的建設,系統地提高人們的知識、能力、素質。相應優化國家的高等教育布局和科技發展方向,加快發現和培養一批適應新技術革命趨勢的城市規劃師、管理專家、高層次科學家、數據科學與安全專家、工程技術專家等。重視并集中力量培養一批既懂理論又懂實踐的城市各種功能運維工程師和技術人員群體;通過組織和實施國家重大項目,凝聚和打造一批高水平研發隊伍。從依靠人口紅利,逐漸轉向知識與人才紅利,使城市智能化發展向深度和廣度持續推進。
(三)將城市智能化建設與推進列為城市一把手工程
城市智能化建設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持續健康推進,建議由城市一把手牽頭負責,各職能部門以及社會各界參與,做好戰略規劃、頂層設計,按照城市智能化總體規劃與年度計劃,組織實施。同時發揮中央政府、省級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強工作指導與科學評價引導,整合政策資源,支持城市智能化建設,糾正工作差錯,完善制度體制,使國家、地方、民眾、企業等各方利益實現長期最大化,并經得起歷史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