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業內對智慧城市的質疑漸起,因為過去一段時間各地城市爭相規劃智慧城市項目,可謂鋪天蓋地,但是效果平平。這其中原因是什么?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困難在哪里?各家爭辯不一。《中國電子報》記者近日采訪北京同方軟件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趙英時了解到,智慧城市預期達到的效果是信息系統能隨時畫出一張城市運行圖,而現在基本很難畫出一張全面的運行圖,根本原因就是城市各信息系統的數據整合非常難,只有將數據整合做好了,才能全面刻畫整個城市運行態勢,供領導和市民作出智慧的決策。
智慧城市跨不過信息化階段
盡管智慧城市投入這么多了,業內還是有人認為智慧城市依然在概念階段。《中國電子報》記者聽到這樣的說法:一個拿下不少智慧城市建設項目的業內人士稱,智慧城市依然處于概念階段,只是新瓶裝舊酒,各地方政府委辦局借該概念要錢做些傳統IT項目,怎么真正落地出效果還沒搞明白。
這個說法里面折射出智慧城市建設的幾大問題。一個是各地方政府的傳統IT項目需求依然存在,傳統信息化還沒有做完,這種情況下,談智慧還為時過早。中國電子學會咨詢與技術與評測中心副主任王桓博士認為,各級地方政府不需要更多地考慮城市智慧化問題,因為現在推智慧化是個偽命題,目前中國有些城市根本沒有達到信息化。他反問:“沒有信息化怎么談智慧化、智能化?信息系統都沒建起來,那么如何在信息系統上再建下一步的智慧系統?”
再一個是智慧城市項目缺資金。目前政府并沒有所謂的“智慧城市”專項資金。,趙英表示,雖然住建部推出智慧城市試點城市,但是并沒有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而各個地方政府的財政資金早就列在每年的政府預算中,每項早就定好做什么事情了。智慧城市的預算,并沒有包含在內。“我們接觸過很多市領導,有幾種類型。一種是直接告訴我們沒錢,另一種是只能撥出少部分錢,但是想做更多事。所以很大程度上智慧城市項目是受資金制約的。”她說。
還有一個,信息孤島、標準不統一導致的數據整合難度非常大。趙英提到同方軟件做智慧城市的目標是希望能建成城市運行中心,提供一張城市運行態勢圖,但這幾年下來,由于數據掌握在各個部門手中,無法整合,只能畫出城市某個領域的運行態勢。這里面的原因,有的是各個部門之間數據不開放,還有的是業務規范問題,不一致性問題。
數據整合是核心命題
現在的一些智慧城市項目流于表面化,常被人誤認為是系統集成項目,而且也確實有些IT承建商在以系統集成的思維來做智慧城市。在趙英看來,系統集成與真正的智慧城市項目的區別,在于數據是否處理好了、是否整合好了。智慧城市的本質是將數據整合起來,讓數據輔助決策,讓城市變得智慧。如果將系統集成比作是蓋房子,那么它完成的工作是將框架搭起來,而框架之中能夠流動的血液、能帶來智慧和決策價值的,是數據。只有將數據整合起來,才能看見數據的價值。
那么,如何整合數據呢?趙英表示,在這個領域里面定一些業務的規范,而不僅僅是技術的接口規范。業務的接口規范就會涉及到業務元數據、資源編碼(一物一碼)等等,就是為了準確地標識各個業務數據,能夠在整合的時候有一個統一的口徑,否則是很難實現口徑統一的。技術上面的規范,相對來講比較容易,因為有很多協議、開放的標準去遵循。
為了推進數據整合的工作,趙英認為,可以呼吁相關的政府部門做幾件事,第一,從立法上,應該通過法律的手段有效保證數據合理化使用。第二,從部門機制上,應該建立數據共享交換的管理制度、條例。第三,建立數據交易的機制。因為大家都意識到數據的重要性了,知道它是一種資源,那么可以通過交易的形式讓這個資源產生價值。我們希望有一些人員去研究、去探討這件事情,哪怕是按月或者按年收取服務費用,或者以什么樣的方式來激勵大家進行共享交換,促進各個部門的數據整合。第四,借助必要的行政手段來推動數據整合。因為在一些必要的地方、必要的領域里各種機制都無法推動共享,就必須采取行政化的手段來解決數據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