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被業界稱為互聯網巨頭全面進軍電影產業的“元年”。以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為代表的一批中國互聯網公司,通過融資、并購和戰略合作,大手筆布局電影產業,直接沖擊并改造著傳統影業的格局。
在日前舉行的北京國際電影節產業圓桌高峰論壇上,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表示:“中國電影市場的快速擴容,既在意料之中,卻又超乎想象。”
“互聯網+電影”這一模式對傳統影視行業是一種挑戰,還是一種新的動力?
IP成為電影創意開發新寵
中國電影家協會4月19日發布的《2015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顯示,帶有互聯網基因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識產權)正成為電影創意開發的新寵。高點擊量的網絡文學、熱門的綜藝節目、流行的網絡游戲、高人氣的網絡小視頻都有可能發展成為高票房的院線電影。
2011年,古裝劇《甄嬛傳》的火爆讓網絡小說版權的購買在影視公司里流行開來。到2014年,隨著《小時代》《老男孩》《同桌的你》等IP電影的集中爆發,網絡小說版權逐漸演化出IP概念。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三個組成部分的知識產權,成為各大影視公司和游戲行業爭奪的對象。當下電影觀眾和互聯網用戶的重合度相當高,IP作為電影的改編源頭,無論是網絡小說還是網絡游戲,變成電影之后能夠帶來先前的粉絲群,具有潛在的開發價值。“一個帶有互聯網基因的超級IP無論對于影視公司還是互聯網公司來說,都是最搶手的資源。”珠江電影集團副總經理趙軍表示。
《2015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指出,將一個優秀的IP通過多種渠道,在不同的媒介平臺上“深挖精耕”,既可以使IP的價值獲得最大程度的發掘,也能降低電影的創作成本和風險度。以網絡文學為例,盛大文學、百度文學等互聯網公司都在通過IP運營的方式,將一部作品的價值最大化。從運營作品到運營粉絲,全程參與到作品改編的各個環節中,憑借互聯網的平臺優勢和資源支持,用完整的產業模式去運營IP,實現跨界經營。對此,饒曙光說:“目前,互聯網之于電影產業不僅僅是營銷宣傳平臺,在電影產業鏈的發行、制作、創作、資本以及服務等各個環節,正在進行全面的吸收改造和重建,IP運營開發是大勢所趨。”
大數據精準營銷成趨勢
在4月14日的樂視集團發布會上,導演鄭曉龍宣布,未來將嘗試推出“移動互動劇”,用戶可以通過與播出平臺的互動,選擇劇情的“AB走向”,電視劇的結局也根據用戶的選擇改變。
“移動互動劇”概念的提出,是互聯網業務觸角在影視行業的又一種延伸。建立在互聯網大數據思維基礎上的精準營銷,在不斷地加速電影票房變現。在精準營銷的模式下,電影的每一個元素都有可營銷性:無論是優秀的IP,具有粉絲號召力的導演、演員、作家,還是某個角色和橋段,甚至鏡頭和道具,都能成為消費的理由。
電影《小時代》系列在票房上的成功,讓“粉絲經濟”在電影行業掀起狂潮。“粉絲經濟”的特點和原理,在于以粉絲群體為主角的互聯網精準營銷,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對粉絲進行情感洞察和行為分析,以消費者主導營銷手段,從消費者的情感出發借力使力,將線上線下原有的粉絲群帶入電影市場,轉化成為電影的消費力。
對此,樂視影業CEO張昭認為:“在互聯網時代,營銷已成為電影產業鏈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通過互聯網營銷和影院的線下營銷能大大促進票房的提升。”
另外,互聯網大數據也滲透到電影營銷的渠道當中:網絡票務的迅猛發展、網絡社交平臺的顛覆性信息傳播、C2B互動點映模式,甚至劇情結局的“AB走向”,互聯網大數據正深刻地改變著傳統影視劇與觀眾之間單向輸出的模式。
多贏共融是關鍵
2014年,互聯網和電影產業深度融合,最搶眼的五個詞莫過于:IP、眾籌、彈幕、O2O和粉絲經濟。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劉軍認為,互聯網與電影的融合已成定局,未來究竟是“誰為誰打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雙方如何實現更好地融合。
《2015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指出,“互聯網資本進入電影業,其初衷是網站的‘內容饑渴’,但在發展過程中,卻滲透到了電影產業上下游的每一個環節。”據北京電影學院電影系主任、中國電影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吳冠平介紹,“互聯網+電影”最簡單的理解是增加了一個賣場,產生了新的利潤空間;同時,互聯網打破了物理限制,為一些無法在院線得到充分展示的作品提供了放映空間。另外,互聯網跨界資本的進入,使電影融資周期縮短。
大地院線總經理方斌說:“互聯網進入電影業是新生事物。以前的思維模式太保守了,現在應該考慮如何借助互聯網和電商為自己服務。”
在互聯網時代全面到來的今天,傳統電影行業也在摸索中求變,互聯網企業的深度介入,使產業融合、電影長尾經濟的形成、電影衍生價值的開發等變得唾手可得。未來,“互聯網+電影”將在深度融合中實現雙贏或多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