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每年有200萬左右的人死于癌癥,醫療費用高達1500億元。移動醫療領域在腫瘤方面也有不少的嘗試者,目前針對腫瘤領域的app國內外共有400個左右,它們的集中在哪些具體功能,有怎樣的特點?
據今年九月舉辦的第八屆中國腫瘤學術大會上公布的信息顯示,我國每年新增300萬左右癌癥患者,占全球兩成左右,全國患者總數已經達到1000萬左右,每年有200萬左右的人死于癌癥,醫療費用高達1500億元。
會上報告,癌癥在我國已呈現出高發病、高消耗、高死亡率的狀態,這“三高”與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密切相關,老年人增多,癌癥罹患率和死亡率便隨之升高,所以早期發現、早期診療仍是癌癥防治的主題,這也就給移動醫療在癌癥疾病防控上大力施展拳腳的空間。
在2013年12月,美國的幾位作者Jacqueline Lorene Bender、Rossini Ying Kwan Yue、 Matthew Jason To1、Laetitia Deacken、Alejandro R Jadad、DPhi聯合對295個針對癌癥的手機App進行了評估。研究發現,大多數App在于提高人們對癌癥的認識(占APP總數的32%),緊隨其后的是提供有關癌癥教育信息(占26%),還有些App是為了募集籌款。較少的App幫助人們在早期發現癌癥(占應用總數的11.5%)、預防癌癥(占總數的2%)和控制癌癥(在總數中接近4%)。
其中關于不同病類的App的數量也不成比例,幾乎有一半的應用針對乳腺癌,即使在美國只有14%的新癌癥病例是乳腺癌。另一方面,其它常見的癌癥,包括前列腺癌、肺癌和結腸癌都未被充分涉及。
經過1年的時間,針對腫瘤的app應用目前已經達到近400款,動脈網互聯網醫療研究院統計了中國所有針對癌癥的醫療應用以及國外目前相對主流的應用作為案例分析。
癌癥醫療應用服務群體集中在患者
從統計數據來看,癌癥移動醫療應用服務群體分為三個人群:醫療工作者、患者、普通用戶群,國內國外開發的應用針對的服務群體都集中在患者,國內占比56%,國外占比50%;然后是自身并沒有患病但對健康關注高的普通用戶,國內占比12%,國外25%,大部分原因可能跟國外產品更注重前期預防;除了針對性的服務群體外,還有供兩者兼而有之的,比如為醫療工作者、患者共同服務,像國內的應用“癌癥醫生”,醫療工作者可了解常用和最新的化療方案,獲取癌癥資訊,藥品說明、常用醫學公式等常用信息;患者可以了解自己所用化療方案和藥物的特性、療效,與其他患者交流等。醫療工作者、患者服務群體,國內占到12%,國外占到13%。
注:(“普通用戶”文中意思為并沒有患上腫瘤但對健康比較關注的普通用戶)
國內專一病癥App數量少
國內癌癥移動醫療應用目前涵蓋了鼻咽癌、肺癌、腸癌、肝癌、乳腺癌及囊括多種類型的癌癥;其它常見的癌癥,包括前列腺癌尚未被涉及;國外在2013年的調研中未被充分涉及的前列腺癌、肺癌和結腸癌在所統計的案例中有發現后兩類,還有增加的淋巴癌。相比國外豐富的病癥資源,國內還有待挖掘。當然占大多數的還是針對所有癌癥種類的App。
產品功能上以抗癌知識普及為主
從統計的數據中,國內外癌癥領域的移動醫療應用產品功能都以抗癌知識普及為首,國內排前三甲的分別還有預防、在線咨詢與控制癌癥并列,預防癌癥的主要有防癌衛士、癌癥百科、癌癥知識問答、癌癥防治必讀等,在線咨詢的有癌癥圈、癌癥醫生等;就目前動脈網發現的國外主流應用中排前三甲的還有醫療信息數據庫、癌癥診斷,和2013年相比,排名幾乎沒變化,此次癌癥診斷進入三甲是由于主流應用中皮膚癌診斷醫療應用較多。
不過數據中并沒有發現應用充分利用智能手機的社交功能,國內僅有四個應用讓用戶可與別人聯系。在國外數據統計中,發現5個對皮膚癌早期檢測的應用,通過使用工具對用戶皮膚損傷的圖像進行分析,從而確定是否有患皮膚癌的風險。不過不知道結果準不準確,這類應用如果為患者提供誤導信息,將可能造成痛苦和傷害。
附表:國內腫瘤類移動醫療APP
附表:國外部分主要腫瘤類移動醫療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