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是大趨勢,使得生產資料中首次出現了非物質成分:數據。世界正在由資本經濟時代向數據經濟時代過渡,數據及其服務成為國家戰略和經濟的基礎設施。”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朱云平長期從事生物信息學綜合數據庫及平臺建設研究,在他看來,生物和醫療領域已成為重要的大數據領域。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日友好醫院院長王辰指出,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加上轉化醫學的興起,在我國形成了歷史性契機,可望使中國醫學研究實現歷史性跨越。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內科中心主任馬長生正在承擔“北京市心血管疾病防控大數據平臺建設”的工作,在他的研究中,包括用大數據手段研究環境和心血管疾病的關系。“用大數據的手段,每日不同站點PM2.5濃度與心血管疾病的關系,甚至股票波動與心血管疾病的關系,都可以得到預測。”
“美國發布的年度癌腫報告,其實是一份惡性腫瘤大數據分析報告。”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院長王綠化介紹,中國正在建設腦腫瘤大數據平臺,旨在提供數據樣本資源庫,同時為八大腫瘤建立知識庫和分析庫。
而事實上,大數據不僅為生物醫學研究帶來了新的技術手段,還具有大規模降低醫療費用的潛在效益。根據美國BCC research公司研究顯示,僅就與高通量測序相關的組學大數據而言,至2018年,其市場總額將增長至76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達到71%。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報告,如果美國醫療保健行業對大數據進行有效利用,就能把成本降低8%左右,從而每年創造出超過3000億美元的產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