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將過去的2014年里,移動社交APP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市場殘酷競爭之下,一些APP異軍突起,成為行業贏家。目前,微信用戶已近6億,毫無懸念站穩了熟人社交的霸主地位,陌陌則在微信的眼皮下茁壯成長為陌生人移動社交的老大。12月12日凌晨,陌陌正式在納斯達克上市,又給其他移動社交應用注入不少“雞血”。在移動互聯網大勢所趨下,人們不禁暢想:未來是否還會出現第二個陌陌?
移動互聯網必爭之地
2014年可以被視為移動互聯網井噴的一年。移動行業蓬勃發展,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移動社交更是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便捷快速。目前,我國5.3億手機網民中,有60.2%在使用移動社交軟件。近兩年,移動社交APP已成為互聯網公司移動化布局的必爭之地,新浪微博拔得頭籌之后,騰訊微信緊隨其后,阿里不甘落后推出“往來”,移動社交這塊“大蛋糕”被迅速切割。
行業人士指出,相對于傳統社交應用,移動社交的優勢相當明顯:LBS定位、陌生交友、語音聊天、圖片分享、興趣群組,“搖一搖”交友等。更重要的是,社交的不確定性、隨機性,使得交友的便利性大大提高。此外,線上交流與線下見面相結合的方式,更容易推動陌生人向熟人轉變。從維系關系的角度來說,移動社交APP也使人們能以更輕松的方式,與熟人進行互動。
就國內移動社交應用來看,屬性和功能有明顯區分。比如,微博的社交媒體屬性日益凸顯,新聞事件、娛樂事件集中爆發的時間段內,微博的使用量和互動量有明顯上升。朋友圈則重點切入熟人社交場景,聊天和關注朋友動態是用戶使用頻率最高的功能。對互聯網用戶而言,不同的移動社交APP有各自的優勢。微信的最大優勢在于人氣,而新浪微博的主要優勢在于“開放式媒體平臺、有最新的資訊信息”。
在微博和微信兩家獨大的市場中,不斷有新的闖入者企圖分得一杯羹。前仆后繼中,有許多人倒下,已經上市的陌陌無疑是站到最后的那一批。由于微信在熟人社交上的強大優勢,陌陌只能選擇走差異化生存的道路,以陌生人社交起家。“通過陌陌,您可以認識身邊的人;加入附近的群組;查看附近的留言;參加附近的活動。還可以和朋友交換各自的地理位置,用有趣的表情聊天等等。”這是陌陌的官方產品介紹。
投中分析師呂帥表示:“在產品定位上,同為移動社交與通訊APP,陌陌的定位與手機QQ、微信、微博有很大不同:手機QQ和微信的定位是熟人社交,隱秘程度高;微博也是基于熟絡關系,但由于極高的開放程度,為其帶來較強的媒體屬性;而陌陌的定位是基于地理位置的陌生人社交,兼具較高的開放程度。”
在2011年誕生以后,截至2014年10月,陌陌總用戶數已超過1.7億。12月12日,陌陌在美成功上市,上市首日,陌陌股價收報17.02美元/股,較發行價13.50美元/股上漲26.07%。以收盤價計算,陌陌當前市值為31.74億美元。三年多的穩定發展,直接得益于其對陌生人社交應用模式的不斷完善。
呂帥指出,在產品自身革新上,陌陌現在有三個核心的交互功能:搜尋附近(人、組群、商業服務、事件等)、即時聊天和參與組群活動。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組群的概念擴大了點對點社交的外延,“志同道合”有助于解決陌生人社交的“破冰”問題,在LBS(基于位置的服務)的運用上,是一個值得肯定的創新。
長江后浪推前浪
不走尋常路,做到差異化的市場定位,是陌陌成功的主要原因。但也應看到,在日益迅猛發展的移動浪潮中,社交類APP也在進行優勝劣汰的殘酷競爭。能否推陳出新,在互聯網巨頭林立的移動社交應用市場上分得一杯羹,對后來者而言是一個嚴峻考驗。
有機構通過盤點蘋果APP
Store、91無線、安卓市場等應用商店,整理出100家消失的APP名單,其中社交類占比高達35%。某移動互聯網服務公司經理表示,“時下,在熟人社交領域,微信一家獨大早已是不爭的事實,而在陌生人領域,陌陌也做得風生水起,遙遙領先其他對手。圖文、語音、視頻、對講機等功能自微信成功之后,似乎已成為任何一款社交APP的固有模式,很少有移動社交APP產品可以跳出這個呆板的限制,提出自己新的創意。”
在此環境下,用戶無法用創意和需求去衡量一款APP社交產品的優劣,這也注定了財力物力匱乏的社交APP企業將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所以,即使易信、來往瘋狂地砸重金試圖在社交領域分一杯羹,卻無一不鎩羽而歸。因為用戶從微信和陌陌上便可滿足自己在日常社交中的基本化體驗,倘單純按照微信和陌陌的模式去做社交,無疑會走上一條充滿荊棘的不歸路。
為了擠進這個市場,后來者各出奇招。在陌陌將陌生人社交做熱之后,這一市場的價值潛力開始不斷被挖掘。近日,一款新近推出的陌生人交友APP“摩擦”,推出了鮮花傳情的方式,顯然在嘗試針對性地解決交友效率問題。“摩擦”項目負責人朱顯表示,雖然市場上陌生交友APP很多,但用戶普遍有聊不上天的感覺。“摩擦”APP目的就是讓有交友意向的人能相互認識,聊天上天,獲得進一步交往的可能。
事實上,除了熟人社交應用和陌生人社交應用這兩大社交應用類型之外,社交應用的發展模式一直在突破。今年3月底主打熟人匿名社交的“無秘”(發布時用名“秘密”,后更名“無秘”)推出后一鳴驚人。先是刷爆微信朋友圈,很快又在創投圈和IT圈引起轟動。在這種“長江后浪推前浪”的發展潮流下,移動社交應用的設計越來越“刁鉆”,只為迎合用戶的社交口味。例如,Snapchat的“閱后即焚”、微信的“2分鐘內撤回消息”、秘密半公開的匿名模式(匿名八卦會在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中傳播)、20
Day
Strangers與陌生人分享20天生活、Pumpup主打的健身社交,以及LGBT的交友等。
移動社交新藍海
相比對社交應用模式的不斷完善和改進,對其功能的顛覆,已成為未來移動社交應用市場的一片新藍海。從興趣社交到生活服務,移動社交APP也是各顯神通。友盟監測用戶啟動APP次數分析和APP
store可以看出,2014年,社交、電商、資訊、理財、教育、旅游等生活輔助功能較強的垂直領域增速更快,且長期穩居各大應用市場排行榜單。可以發現,用戶在進行APP選擇時也偏向于下載、使用一些對生活有實用幫助的應用。
移動社交應用不能僅局限于社交功能,還要更多地與用戶的生活場景掛鉤,服務于其生活需要。國內各大移動社交應用顯然意識到了這一點,從陌陌的到店通、微信戰略合作京東,都企圖從社交引導用戶進行下一步的購買,實現消費。行業人士指出,從微信支付功能的推出開始,就可看出微信不僅僅是社交。滿足用戶需求,連接一切創造更多價值,才是微信的野心所在。微信的“附近的店”是消費者根據需求主動尋找符合自身要求的商戶進行消費,而陌陌的“到店通”是商家根據地理位置有目標地進行廣告投放,即對定位范圍內的消費者推送廣告資訊,以博得消費者回頭。這兩者實際都是社交類軟件在商業化行為中的一種新的形式,在保證消費者用戶體驗的基礎上接入商戶廣告,從而滿足自己更細化的盈利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移動社交應用的商業化,尤其是發布廣告等內容,可能影響用戶體驗,對于移動社交應用來說,必須在盈利和用戶體驗方面做好平衡。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2013年中國社交類應用用戶行為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網民對社交軟件付費服務的參與性低。這決定了開發商要另辟蹊徑,根據用戶的不同需求改善社交軟件用戶體驗。報告顯示,社交類軟件的收入主要來自游戲收費和廣告收入,但由于網民的付費業務參與性低,這要求社交類軟件進一步細化盈利方式,在完善用戶體驗的基礎上,最大限度挖掘市場潛力。
移動社交與O2O融合是大勢所趨,從興趣社交到生活服務,移動社交APP也在努力探索多種O2O模式,從線上到線下導流,為用戶提供更多便利。如何產生差異化的競爭力,完善商業模式,移動社交的佼佼者們也許還需要費點時間找到合適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