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一個品牌剛出現的時候可以稱之為發燒,但是時間久了,不再發燒的時候,它一定是需要積淀的。小米現在需要反思,打牢自己的根基,解決掉已經暴露出的問題,不然就只能是藝術品,而不是真正的產品。
黃牛,即倒賣各種票據、商品等的人。然而時過境遷,黃牛的手段和方式也層出不窮,到了如今,說起黃牛,人們想起的不再是倒票的那些人,而是些所謂的代購,曾經一度因為黃牛被炒得頗不平靜的還有小米。
黃牛依舊是小米的劫。
最近,一個朋友跟我反映了這樣一個情況。他在某網站上的購買了一款紅米,使用一周左右的時候屏幕莫名出現裂痕。按照消費者一貫的思維模式,剛買的手機出現問題,當然實施三包政策,該退的退,能換的換。但是這一次,問題來了。小米的正規銷售渠道在線上只有小米官網和一些授權經銷商,所以這一次找到客服,小米的回答是這只手機的發票信息和購買人與我的朋友的信息不相符,并且聲明除了官網,小米沒有其他線上經銷商,而保修期的時間是要從第一次購買時間算起,雖然到了客戶手里是沒有拆封的,但還是超過了保修時間。
這種事情既然發生了,那我相信就不會只是個例。關于授權經銷商這件事,小米官網上并沒有明確的說明,用戶在這方面自然更加不清楚。我一直認為用戶體驗是做產品的第一要素,客戶服務當然也是其中之一。之前各種評論中,有批判黃牛的,也有認為黃牛是托的。不管怎樣,黃牛畢竟是小米的負面新聞,小米對待黃牛的態度要堅決。饑餓營銷的營銷方式是黃牛產生的根本原因,并且這不是一條長遠的路,小米還是要盡快回歸正軌,解決自己的銷售渠道問題。
小米少了一個零?
其實黃牛事件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但是現在又提起他一方面是因為朋友的反饋引起了我對客戶體驗這方面的思考。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今天在小米官方的論壇上看到了一篇帖子,內容就是雷軍接受福布斯采訪時,稱小米四年來的錯誤是少估了一個零。
看到這里,不免覺得小米有些口出狂言了。小米利用小米模式,在不到四年的時間里做到現在的樣子確實值得稱贊。但是樹長得太快了,未免里面就會有空洞。百讀社之前也有很多分析小米的文章,具體請見文章下方鏈接。比如說最近的,小米蘋果等被臺灣監管部門點名違反隱私保護法。用戶信息的安全是一個企業誠信的表現,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小米著實應該反思一下。
再往前回憶,小米融資、貸款,這些錢都干嘛去了呢?一方面,小米當時在為走出國門做打算。走出國門,小米面臨很多挑戰,產業鏈,渠道建設,客戶服務,等等。不管是國內制造商花運費寄到國外還是在國外建造廠商,這些都需要錢來做支撐。而另一方面,小米當時又挖角說要做內容。小米電視曾經也一度炒的火熱。小米電視終歸還是電視,怎么和其他電視做的不同,就是內容上的事情了。其實我本人很支持小米做內容,畢竟是在打根基,踏踏實實的做事情,比起暴力發展,顯得更接地氣的多。
小米需要反思
現在的小米還在快速增長中,投資越來越多,產品越來越多,涉及的領域也越來越多。但是與此同時,暴露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客服是一方面,手機的技術問題也是小米一直沒有突破的。一個品牌剛出現的時候可以稱之為發燒,但是時間久了,不再發燒的時候,它一定是需要積淀的。小米現在需要反思,打牢自己的根基,解決掉已經暴露出的問題,不然就只能是藝術品,而不是真正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