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受訪者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移動醫療行業本身還未成型,目前產業鏈上各參與者的行動較為分散。因此,眼下移動醫療廠商多以積累用戶為主要目標,通過售出相關產品、服務產生的利潤支持運營。
“大家體量都不大的情況下,結合起來也沒有太大價值。”畢磊分析稱,產業鏈結合不緊密,是因企業進入該市場都不久,未來將逐漸進入產業鏈整合階段。在合作模式上,有可能出現與日用消費品和手機廠商等的“異業結合”。
對于尚在探索中的商業模式,李承志表示,現在對行業定性的意義不大,“當用戶數越來越多的時候,一些商業模式就會隨之產生。”
盡管業內普遍認為移動醫療產業的市場前景廣闊,但就國內的情況而言,該行業已存在不少發展瓶頸。
徐志鵬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移動醫療首先面臨的困境是醫療資源對接和利用不足的問題,數據沒積累到足夠量,該產業難以在醫院和醫療機構得到認可和重視,反過來,沒有足夠的醫療資源,移動醫療行業也很難進一步擴展用戶量;第二,數據層面,相關智能硬件采集數據的準確性有待進一步提高,一旦出現較大誤差,給用戶造成壓力的同時,產品本身的推廣也會受阻;第三,從政策層面出發,移動醫療行業如何監管?出現醫療事故由誰來負責?目前這些問題的答案在國內基本處于“空白”狀態;第四,盈利方式上,雖然出現了不同的合作方向,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徐志鵬指出,未來政策會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較大因素,美國市場對移動醫療行業的監管已愈加嚴格。
對于政策因素,郭陽有著類似的觀點。他表示,醫療是相對敏感且專業化程度高的領域。由于政府對醫療資源的控制較嚴格,當相關廠商發展到一定程度、用戶積累成規模時,一定會面臨如何與相關法規相適應的困境。比方說,“國家政策不允許患者私自購買處方藥,只有官方建立的預約掛號渠道才具有合法性。”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留意到,2013年9月23日,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 (FDA)正式發布了對移動醫療App的最終指南。該指南明確規定,FDA重點監管兩類App,一種是擬用作某種受監管醫療器械的附件,如可以讓專業醫護人員通過觀察智能手機、移動平板電腦及影像歸檔和通信系統上的醫學圖像,做出明確診斷的程序;一種是把移動平臺轉變為受監管的醫療器械,比方把智能手機變為心電圖機以檢測心律失常,或以此確定患者當前是否心臟病發作的程序。
此外,郭陽還指出,盡管在一定程度上,現有的移動醫療服務和功能可滿足用戶的問診需求,但通過監測數據進行行為干預,進而預防疾病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此外,由于相關廠商多停留在借助不同的產品功能培養用戶使用習慣的階段,用戶粘性難有較大提升。
談及解決之道,徐志鵬稱,技術和資源上的不足會隨著行業發展而逐步得到解決。比如國內有些大型央企、國企,下屬有多家醫院,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可投入研發。另外如百度等互聯網巨頭,如果肯投入足夠的研發經費和精力,技術層面的問題也有可能得到解決。至于監管問題,醫療行業帶有部分公益屬性,未來必須由政府相關部門出面進行規范和監管。
李承志認為,對于涉及醫療管理的智能硬件產品,如果得不到相關權威機構的認證,會直接影響用戶對產品的接受度,問題在于,權威機構是否愿意出面為這些醫療器械智能硬件做證明。
他補充說,如果能從國家層面認可移動醫療對于慢性病治療以及給醫院層面帶來的益處,移動醫療發展得當的話,在優化醫療資源配置的同時,甚至能幫助國家縮減醫保支出、降低患者的醫療成本,因此,不僅政府應考慮出臺相應的政策鼓勵行業發展,大型醫療機構也可協助引導、推進這一產業。
劉毅表示,目前國內移動醫療產業尚未出現“殺手級”應用,從業者的勝負尚難以預料,一旦 “殺手級”產品誕生,將推進整個行業的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