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融合架構:CTO,SearchCIO專欄作家Niel Nickolaisen列出了在決定嘗試前,需要考慮的五個關鍵問題。
幾年前, 我還認為所有有趣的技術創新都發生在應用層。關注點是移動應用,通過直觀的設計,帶來強烈的用戶體驗,數據分析工具和預測分析,數字化營銷和細分。在基礎設施層,似乎我們已經無法前進。
但是我錯了。隨著軟件定義一切,固態存儲和超融合基礎設施的到來,基礎設施領域是一個創新的溫床,有很多有趣的機會,選擇和決定,從超融合架構開始。
超融合架構將計算,存儲,網絡和虛擬化都整合到同一個設備。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它簡化了管理(所有管理都通過一個共同的控制臺),可以比單獨的,或組合的選項更便宜,并在我們自己的硬件上,提供云服務的靈活性,更容易擴展,能夠在更小的數據塊上擴展。不再需要對服務(計算能力,存儲和網絡)進行大型的,前期投資,每天都可以降低成本。
我們最近實施了超融合,我覺得有必要解釋我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選擇超融合供應商的五個問題我們選擇的主要驅動力是創建我們自己的高性能云計算服務,我們可以使用故障轉移,復制和增量擴張。由于監管上的原因,必須在自己的硬件上實施——因此,選擇了超融合架構。我們審核了很多供應商,但最后基于以下幾點,做出了決定:
產品支持什么管理程序?這至關重要,因為我們仍然需要運行在設備上的虛擬化產品的許可證,除非我們使用開源選項。設計和架構會創建真正的集群?我們需要確保各個節點可以相互復制和故障轉移,有些供應商做的比較好(有些根本不行)。你能改變計算能力和存儲的比率?我們需要將計算/存儲能力與不同的用例相匹配,所以需要能夠從計算密集轉換為存儲密集。方便和容易在遠程地點進行部署嗎?我們將在不同的地點部署設備,有時,使用當地的技術資源。我們希望這個過程接近零誤差。最后, 超融合基礎設施能夠以更低的成本取代我們的遺留,融合基礎設施嗎?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希望將我們的投資投入創新,希望這能幫助我們做出轉變。超融合架構:吸取的教訓我們現在已經基本完成超融合基礎設施,并學到了很多經驗。
1. 首先,我們的一些決策標準已經發生了變化。固態存儲成本持續下降,接近機械硬盤,但是性能更高。這改變了超融合價值方程,除非超融合基礎設施允許使用固態存儲。
2. 第二,還有一些運行在超融合基礎設施上的硬件是昂貴的——例如,你的數據庫或應用供應商可能要求你獲得每個設備的許可證。(從他們的角度來看,你“可以”在聚集超融合基礎設施的處理器上運行他們的產品)。
3. 第三,結合分離的計算、存儲和網絡可能比同樣強大的超融合基礎設施更便宜。
回首過去,我們的決定是正確的,因為超融合基礎設施的靈活性,為我們提供了多合一,集成的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