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網站MIT Technology Review近日撰文稱,中國希望通過投資逾1000億美元成為計算機芯片行業全球霸主的遠大目標可能存在巨大隱憂。
如今,中國是全球半導體設備最大的消費國之一。貝恩咨詢公司(Bain &Company)預計,到2020年時,近55%的全球存儲、邏輯以及模擬芯片將流向或者流經中國。但是,作為蘋果iPhone等產品“大腦”的芯片,絕大部分主要依靠從英特爾、三星電子等公司那里進口。中國政府在2014年制定計劃希望改變這一局面。未來中國計劃投資逾1000億美元,到2020年時成為全球芯片行業的領導者。不過,想達成這一目標光靠金錢恐怕難。
眼下,作為國有企業的武漢新芯公司正在建設自己的新產線,未來它們將自行生產NAND閃存和DRAM芯片,首座生產線預計將于2017年投入運營。而今年早些時候,中國則一鳴驚人,拿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超級計算機處理器。
不過,中國崛起成為世界芯片領導者的路途依然非常遙遠。雖然中國當下吞吐了全球55%的芯片,但目前其半導體生產能力只占全球15%,而中國的目標是在2025年將這一數字提升至70%,這樣高歌猛進的想法實在是足夠驚人。
貝恩咨詢認為,如果走傳統的自然生長道路,想完成這樣的目標“簡直比登天還難”。因此,貝恩咨詢認為中國將采用“曲線救國法”,通過合作和收購來尋找幾何級增長的跨越機會。這樣一來,中國能快速籠絡到人才和技術,比自己白手起家要快得多。
不過,收購之路也不是一帆風順,中國公司想要在處理器和存儲芯片市場收購具有知識產權的對手,但是這一努力遇到了全球監管部門的阻撓。紫光集團對于西部數據38億美元的投資計劃因為美國安全審查而放棄,對于臺灣芯片公司的投資也面臨監管障礙。
如果“曲線救國”策略推行不順利,貝恩咨詢認為中國的宏偉計劃可能會最終落空。“消費者和企業選擇系統和設備的思路沒有變,質量、技術、價值和品牌才是核心。要想鯨吞掉巨大的全球市場,中國的半導體制造商需要擁有過硬的技術,以便跟上主要競爭對手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