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在2013年京交會上,首次提出中國發展服務型經濟的施政理念,強調“要擴大服務貿易規模,拓展服務外包”。在以制造業為代表的貨物貿易出口遭遇阻力的大環境下,以服務外包為代表的服務貿易增長,將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出口下滑的空間。服務外包作為服務貿易的新興領域,具有較強的發展潛力和顯著的知識外溢效應,是未來中國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新支點,也是經濟轉型與城市發展向集約型模式轉變的關鍵。
中國服務外包行業從其發展歷程看,可分為快速成長和調整轉型兩個階段。中國服務外包行業在上世紀80年代即出現萌芽,但納入中央政策扶持范圍較晚。2006年,中國“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建設若干服務業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而后商務部啟動了“千百十工程”。2006年中國離岸服務外包業務額為13.84億美元,2011年這一數字達到238.3億美元,是2005年的25倍,其中2009到2011年年均增長速度達到49.51%。隨著世界經濟動蕩前行,行業發展的外部壓力不斷增加,從2011年開始,服務外包行業進入調整與轉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競爭力日益增強。信息技術外包(ITO)所占比重呈現下降趨勢,業務流程外包(BPO)和知識流程外包(KPO)比重呈現上升勢頭,其中,2011年中國信息技術外包離岸業務執行金額比重下降至 61.1%,而知識流程外包比重升至23.8%。
服務外包行業進入階段性調整,是因為行業發展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首先,中國在岸與離岸服務外包發展不協調,過度依賴海外發包市場。中國服務供應商將精力集中到承接外來低端服務上,忽視對外發包市場。另外,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落后,限制了服務外包行業向高附加值環節遷移。中國加工制造業處于國際分工體系中價值鏈的低端,與制造相關的金融、銷售、物流、人力資源等高附加值環節比重很小,限制了服務外包行業向產業增值部分的延伸。
解決服務外包行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可對經濟結構轉型起到重要作用。在行業發展之初形成的、依靠勞動力優勢與大規模政府投入的外延式、粗放型行業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服務外包行業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于加快體制機制改革,促進內生需求增長,不斷拓展新的供給,開發具有人力資本優勢的新型外包服務項目,并不遺余力地發展與民生相關的服務內容。服務外包行業高度專業化,由該行業來承接社會化的專業服務,有助于轉變政府職能。另外,通過知識與技術外溢效應,中國企業的技術標準、管理水平都在不斷提升,在經濟整體增長的同時,中國生產力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服務外包正逐漸升級為技術密集型產業,不斷向研發、管理等高端領域轉移,實際已經成為承接產業轉移和產業結構升級的中間環節,有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
服務外包行業的調整轉型,其根本目標在于進一步提高行業發展的效益,是優化經濟結構、提升經濟發展質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只有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將服務外包行業的發展置于經濟發展的優先地位,才能實現服務外包行業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