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每月流量清零”被消費者廣泛詬病。如今,這個“霸王條款”要被打破了。中國聯通日前宣布推出新產品“流量銀行”,今后用戶只要下載APP或登錄網頁,就可以將每月剩余流量進行存儲和轉贈。這個功能將向所有運營商用戶開放,實現跨平臺運營。
流量銀行三大招
據介紹,用戶下載流量銀行并綁定手機號后。可實現三大功能:一是查詢、存儲和轉贈流量;二是通過下載特定互聯網APP賺取流量,實際上是互聯網公司為了推廣產品下載使用,替消費者買流量;三是流量銀行用戶間,可通過類似微信紅包的方式,分享流量紅包,增強用戶間娛樂互動。
運營商改變強勢作風
從“流量每月清零”的強勢,到用流量銀行主動給消費者送流量,運營商對流量價值的作用和認識,正在發生改變。
中國聯通流量銀行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服務用戶,再向由此獲益的互聯網商家“后向收費”是運營商眼下的普遍共識。流量銀行將這個理念放大到極致。
聯通負責人:“很多用戶到家里都會把手機流量關了用wifi。為什么?因為流量對大家還是稀缺。如何給用戶更多獲取免費資源的機會?另外,大量互聯網公司用后向付費,給用戶買單的方式,拉動他自己app的安裝和使用。我們就是介質,幫互聯網公司找到用戶群,給用戶推薦了有用的app,同時獲得免費流量。”
運營商和互聯網合作是大勢所趨
不僅是聯通,其他運營商在流量經營上也動作頻頻。一天前,網易易信發布3.0新版本,加入總計260分鐘免費、免流量專線通話。這背后是中國電信的大力補貼。易信CEO胡琛指出:運營商和互聯網的合作也是大勢所趨。
胡琛:“所有運營商都看到,移動互聯網帶來勢不可擋的趨勢,運營商都在想怎么通過自有資源創新。對我們來說,把原來成熟的、用于企業服務的通訊技術嫁接給消費者是非常好的。也要看一下用戶的使用頻率和情況,也能更好平衡和評估我們需要的比例。”
競爭促使運營商轉變模式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曾劍秋指出,來自互聯網的競爭促使運營商模式轉變。這種在自身、用戶和互聯網廠商間“做橋”的方式是有益嘗試,但任重道遠。
曾劍秋:“這次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基于流量經營的發展,是未來發展的趨勢,流量經營的時代,把流量互聯網化結合起來,但又不是完全互聯網化。要探討流量增加和收入增加的匹配關系。”
對此,聯通流量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流量銀行對未來商業模式已有構想:“商業模式肯定有考慮。目前互聯網公司后向買單;往后考慮用戶之間交易,比如我流量用不完,放流量銀行上,別的用戶來交易?還有設想比如跟航空公司、銀行的積分體系打通,可以互相兌換,這些模式往后都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