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真是手機廠商巨變之年,先是智能手機市場遭遇寒冬期,再又恰逢3G與4G的換代,如今又“釜底抽薪”被大幅度削減運營商補貼。多事之秋,手機廠商們馬不停蹄發布新品的同時,幾乎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電商渠道。原因很簡單,世道變了,生存壓力大了,而電商是成本最低致富最快的道路。只是,僅憑借單一的網絡渠道,就能勝券在握了嗎?本文就要告訴你一個道理: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里,電商渠道不是救命稻草!
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發展迅猛,眾多傳統手機廠商、互聯網“新貴”、白牌廠商等的努力讓這個市場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但又讓其處于非常混亂的處境。看似已經形成一定規則,但稍有風吹草動,就能重寫整個規則。近段時間以來,運營商大幅調低終端設備補貼,就讓眾多手機廠商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為了尋找生存契機,手機廠商一邊不斷發布新品,一邊尋找銷售新渠道。在線下實體店和運營商渠道幾乎都被堵死,且再開辟難度頗大的情況下,幾乎所有的手機廠商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電商渠道。的確,電商渠道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手機廠商的銷售壓力,只是變道電商,真地能夠滿足它們的求生欲望嗎?
40%到15%!運營商大幅調低終端設備補貼
在前段時間,運營商就已經宣布開始降低對移動終端設備的高額補貼。但直到現在,人們才發現幅度之大已經超出預料之外。在此前,中國移動CFO薛濤海就表示,中國移動將把今年手機補貼預算削減20億美元!而其中,補貼手機成本的支出僅為210億元,比計劃中的340億元下降了38%!中國電信高層也預計,到年底手機補貼將占收入比重下跌至15%。
不過,這還不是最壞的消息。據了解,補貼減少將會成為常態,并且會一直延續。工信部要求運營商在三年內每年減少100億的補貼,而三年以后,每年還必須較上一年減少20%的補貼數額!這意味著三年后手機廠商幾乎很難得到來自運營商的補貼。而目前國內近一半手機銷量都來自運營商高額補貼的合約機,這意味著國內手機市場將發生巨變。如果不能迅速適應渠道的變化,即使產品再好,也很可能被淘汰出局!
變道!手機廠商沖刺電商渠道
運營商大幅降低補貼力度,也讓眾多手機廠商開始盤算起自己的“小九九”。傳統線下渠道已然沒落,就連包括蘇寧、國美等在內的強勢線下渠道商都開始布局線上。而天貓、京東等電商渠道的龐大,再加上在自建電商渠道玩得風風火火的小米、魅族等,讓其他手機廠商迫不及待地開始變道電商。這其中既有華為、聯想、酷派、OPPO等傳統手機廠商,也有一加、100+等互聯網“新貴”。
據華為終端負責人余承東透露,僅在今年上半年,華為國內電商渠道出貨量占比已經超過30%,銷售額占比超過40%!而預計到下半年電商渠道占比將超過50%。這對于一向與運營商聯系密切的華為來說,是個不可思議的數據。而其他手機廠商也在加速電商渠道布局,比如酷派就在近日就將大神品牌獨立出來,專供電商渠道。
電商渠道也不是一個具有無限容量的市場,誰能夠搶先進入并站穩腳跟,就能在接下來的競爭中取得上風。因此,各大手機廠商紛紛在電商渠道沖刺,力爭首先到達終點。
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里 電商渠道不是救命稻草
變道電商其實不是手機廠商自己主動做出的改變,而是形勢發展的必然結果。在一系列因素的綜合發酵下,電商將成為主渠道的趨勢不可避免。但若是簡單認為電商渠道是唯一的救命稻草,將全部精力集中在其上,那就大錯特錯,這其中有幾個不得不重視的問題。
目前在電商渠道銷售較好的手機產品,多數為中高端手機。低端乃至超低端的手機幾乎難覓蹤影,因為當前電商渠道的主要消費群體還是以20歲—35歲的成熟消費群體為主。這部分消費群體對手機的要求就是性價比較高,而低端機型并不能滿足他們的日常工作、娛樂需求。
這就要求手機廠商必須調整自己的產品策略,甚至要他們放棄低端機型的研發。在以往,手機廠商往往是通過運營商渠道將低端機型銷售出去,如今運營商渠道被“半封”,電商渠道又不是低端機型的主戰場,手機廠商必須“忍痛割肉”。但這樣一來,無疑會打亂手機廠商指定的產品布局。如何取舍,全看手機廠商的決策。
此外,在電商渠道,用戶只能對比手機的配置、價格、外形等,只能通過其他用戶的評論評判一款手機的優劣。而且這樣很容易會被手機廠商的“水軍”所誤導,進而選到不滿意的機型。長此以往,將嚴重影響用戶對手機的感知,因此線下渠道的實際體驗仍然是不可缺少的一環。但如果手機廠商將全部精力放在電商渠道,將會遠離用戶,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最終影響自身的發展。
可以說,電商渠道雖然是手機廠商的必然選擇,但其實它并不能單獨支撐手機廠商未來發展的重任。手機廠商還必須尋找新的渠道——或者在線下渠道發力,或者擴大海外市場……只有多管齊下,才有可能脫穎而出。
【IT時代周刊編后】對于國產手機廠商來說,運營商終端定制補貼額度的減少必然會延緩他們的沖量計劃,尤其是在原本擔當銷量增長主力的千元入門機和超低端機方面,運營商補貼的減少或許會拖慢國產手機廠商在份額上的增長速度。但這種“斷奶”的無奈也很有可能成為國產廠商真正實現品牌突圍的一次機會。過去這些年,雖然不少國產手機廠商成長迅猛,但更多的精力并沒有花在產品核心競爭力的打造方面,即使銷量上去了,利潤卻很難看,且品牌影響力方面幾乎碌碌無為。如今看來,補貼減少是挑戰更像是個重新起跑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