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都在談媒體的轉型,我今天也簡單分享一下自己的觀點。
我們看到的媒體形態很多,傳統媒體、新媒體、自媒體、網絡媒體、雜志媒體等等,但歸根結底都回到一個邏輯鏈條:信息供應者通過媒體的傳遞,使信息達到受眾,在這個過程中,從文字、視頻、聲音、價格、情報到各種不同形式都是媒體。
以前,大家更多是把新聞媒體作為媒體的代名詞,但如果從比較廣義的定義,其實所有涉及到信息中介、信息傳播的都可以叫媒體,歸根結底,媒體就是解決信息的不對稱。
在媒體發展的過程中,有一個關鍵的指標是傳播的效率與準確性。在最早的時候,大家的信息交流都靠口耳相傳,一個人只能跟一個人、幾個人說,而且經過多次傳遞之后,可能話的原意就徹底被改變了。
在這之后,一直到現在,隨著信息介質的變化,媒體的發展效率越來越高,尤其是在報紙、廣播、電視和互聯網的發展之后。但到現在,有了幾個新的趨勢。
一個核心的趨勢是去物理依賴。信息的傳播要變得更有效率,要在更短的時間內,更準確地傳達到更多的人,必須要依賴介質和手段,而且這種介質傳播必須要依賴于物理的基礎來實現,比如說報紙要進行排版、印刷、派送,到了廣播的階段需要一個廣播接收器,到了電視時代需要電視,到了現在,則需要電腦、和手機。
但在這個過程中,信息傳播的關鍵環節對物理介質的依賴性正越來越低。未來,大家最后只需要一個終端,就可以接受各種各樣的大量的信息,對線下的資源和渠道的依賴越來越弱。
因此,媒體的信息供應也在爆炸式增長。過去,當你生產一個信息的時候,要登上報紙是很難的,因為受到物理條件的限制,它需要經過大量的中間環節,每個中間環節對于信息的生產、傳播都會有限制,資源是有限制的。而隨著全面的信息化,尤其是像現在各種新的微信、微博等等各種各樣的新的技術之后,每個個體都完成信息的一點對多點的傳播。
這就帶來了自媒體的興起,這個自媒體,不是現在大家說的微信公眾號這樣的“自媒體”,而是說,所有信息源都可以不通過中間環節,直接將自己的信息傳遞到海量的用戶、海量的受眾,每個信息源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媒體,它既包括大家說的自媒體人,也包括企業、政府,甚至包括未來所有的物聯網設備等等。
當信息爆炸式增長之后,媒體的形態也就面臨變革。
過去,大家是大量地作坊式生產,一家媒體幾十個人,每個月寫幾十幾百篇稿件,就把版面裝滿或者把一個節目時長填滿,就完成工作了。但現在,信息爆炸了,每個用戶面臨是鋪天蓋地的信息,傳統的媒體形態就不足以支撐這樣的信息傳播過程,所以,它必然就像工業革命一樣,傳統的作坊消亡,工業化生產形成替代。
比如,現在大家看到的微信公眾平臺和《今日頭條》,不再是說我自己生產,而是把別人生產的資訊聚集,然后通過系統進行推送。
此外,最近大家看到美國的媒體,已經開始通過計算機直接調取最新的上市公司財報,抓取核心數據后,由機器來撰寫新聞稿件。當然,目前它只能寫簡訊,但是這樣的模式,將帶來更自動化的生產。而且,這個自動化不僅在生產環節,包括在它的渠道環節,包括在不同環節之間的撮合過程都會出現。
這樣一個從農業時代走向工業時代的轉型,帶來了一個重要的趨勢:脫媒。
脫媒這個詞其實它最早是在金融行業里邊出現的,金指的是業務去中介化。但實際上,現在所有的行業都在脫媒,因為技術的發展,在不斷消除中間環節的信息的不對稱,中間價值就萎縮甚至消失掉了。為什么大家說20年后,所有的公司都是互聯網公司,它的一個核心就是,未來的公司會通過新的信息供應方式來解決他的中間價值流失,并提升自身的生產效率。
那么,對于媒體,尤其是新聞媒體來講,隨著媒體價值的轉移,產業形態也將面臨巨大變化。
一般來說,媒體價值主要分成三方面:
一,內容價值。提供優秀的內容來獲得收益。你文章寫得好,有別人提供不了的干貨信息,別人就會來看,這是基本的一個價值。
二,渠道價值。通過內容,媒體實際上實現了用戶的細分,比如天天看股票信息的人,自然多是股民。所以,媒體可以通過信息傳播為企業的銷售提供幫助。
事實上,在互聯網媒體興起之前,傳統企業的營用戶獲取很大程度上都對媒體有很高的依賴,因為它們沒有其他的渠道,可以迅速地告訴海量的用戶,我生產了什么產品,有什么樣的性能,可以到哪里去買。他沒有辦法做到,只能通過媒體。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砸多少錢,登多少廣告,能夠獲得多少的收入,其實是可以計算的,這就是媒體的渠道價值,而現在,這個價值是被替代得最嚴重的,因為未來企業、政府……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媒體,比如招商銀行自己建立微信號,有幾千萬粉絲,他只需要推送一條信息,所有幾千萬粉絲就馬上知道了。
三,服務價值。媒體通過信息的整合,他獲得更多的資源,然后再依托這一個資源去做一些增值的服務,直到本身深度參與到產業鏈條之中。
過去,傳統媒體主要依靠渠道價值輸血,服務占的比重并不大。但現在,渠道價值被在萎縮,并且向寡頭集中,這將導致媒體的轉型更多地走向垂直細分,媒體需要更多地平臺化和工具化,從而加大內容價值、加大服務價值。
從未來來看,媒體的轉型主要有這樣幾條出路:
第一個是以內容為核心,通過更優秀的內容獲取價值。比如上海的界面,他們現在大量地招新聞記者,未來的路徑顯然就是要做強內容,再以此來抓廣告、收版權費,做付費閱讀等等,此外還有一個就是會員供養,這方面的典型例子就是羅輯思維。
這個模式的生產需要大量能寫好文章的人,就像大規模制造的石英表、電子表發展起來之后,瑞士機械手表依然還是純手工一樣,但是把內容做到極致,把內容做成奢侈品,再來獲取它的價值的回歸,這是它的大路徑。
在中國現在的環境下,這個模式面臨幾個大的問題。中國的版權現在維護還是一個巨大的環境缺失,包括從立法、從產業環境、到過去的既有的歷史。在美國,付費閱讀做得相對好很多,這是它們從電子化開始就有強烈的版權意識,而中國傳統媒體過去的短視,讓它們已經失去了太多的戰略縱深空間,要再重新建立一個版權的市場環境,是很困難的。
同時,內容有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價值天花板。因為內容是很難估值的,無論中國還是世界,對內容的一個準確的價值判斷,是模糊的,而且是普遍低估的,它帶來的價值,難以支撐一個足以龐大的產業體系。
比如一篇很好的文章,可能掀翻一批貪官,可以影響一個公司的上市,不管是促成也好、阻礙也好,它可能對政治、商業產生的影響極為巨大,帶來的實際市場波動可能數以億計、十億計甚至更大,但是他這篇稿件值多少錢呢?很難去量化,可能這篇稿件實際上最終作者也就只有幾百塊錢的稿費,對媒體機構來說,在市場上需要轉化的時候,也很難轉化的。像《二十一世紀經濟報道》,十幾年的積累,中國做得最頂尖的財經媒體之一了,到現在估值也就20億,和電子商務、游戲、社交網站比,甚至新聞網站比,都遠遠不及。
第二個模式就是以渠道為中心。典型例子的是過去的各大門戶,現在的微信公眾平臺、百度、今日頭條等等,它自己生產內容很少甚至不生產內容,通過提供信息渠道,把用戶抓在手里面,把規模做大,通過渠道再來反向抓內容、抓價值。
它有各種模式,比如說像微信公眾平臺、虎嗅、鈦媒體、知乎這樣的UGC,讓大家去自發生產,他做的就是說我建立一個渠道之后,讓大眾來生產內容。還有通過內容整合或是爬蟲抓取、數據自動生產——就像我剛才舉的例子,國外通過機器自己寫財報稿件等等,未來可能還有更多模式。
但是不管哪種模式,他都有一個最大的問題:與內容不同,渠道最終會走向寡頭。
內容可以是大量的垂直細分,彼此之間競爭很小,我做好我的內容和你做好你的內容是不沖突的。但是渠道的特征是占用用戶的時間,誰占用時間多就是強渠道,我占用的時間多了,你占用的時間自然會變少,所以渠道的模式不僅是在媒體內部競爭,而且還在媒體外,而且一旦一個強渠道形成,會對其他所有渠道都會形成壓制,所以像這種渠道是高度搏殺的環境。
而且,要完成強渠道模式的話,需要很強大的技術和整合能力,但對傳統媒體來講,他們的轉型很難,因為他們并不懂技術。它們過去的渠道力量集中在線下,在物理層面,比如我有多少個派送點,有多少送報員,在郵局有多少發行等等。它們很多都不知道基于信息網絡的媒體生存需要怎樣的要素與規則,比如怎樣做SEO,怎樣做PC和手機不同瀏覽形式的自適應,怎樣吸引流量和流量變現,甚至它們連網站都沒有。
第三個模式是以服務為核心。這是未來很多媒體可能最能夠體現價值的一個方向。
媒體集聚了大量的細分用戶,實際上可以為這些細分用戶提供非媒體的行業服務,但這方面過去是傳統媒體的弱項,因為傳統媒體以前更多是依靠廣告來生存,但是服務做得很少。而未來當渠道價值被替代之后,廣告總量的下滑,將逼迫它們更多地向服務轉移。
這里我再補充一下,雖然脫媒是一個大趨勢,但在信息爆炸的大環境下,用戶獲取信息也依然需要渠道,只不過渠道的功能更多地轉向整理、細分、搜索等等,但這方面將更多地寡頭化,就像過去投向傳統媒體的廣告,現在實際上越來越多地投向了百度、微博、微信等,而且它們的聚合作用會越來越強,包括線下的資源也會不斷被吸附到新的渠道體系里邊來。
值得注意的是,未來不管是強內容也好、強渠道也好、強服務也好,再怎么轉型,未來媒體都需要有一個業務核心,就是大數據庫。
過去,可能都市報最核心的資源是線下有大量的派送體系、營銷體系,我能夠很快速地達到用戶,但你并不知道你的每一個用戶,每天什么時候看新聞,看什么新聞,看了多久?而且傳統媒體過去的內容,是一個新聞易碎品,今天生產的內容今天讀者消化了,明天就沒用了,明天的新聞后天就沒用了,很難形成新的價值。
但現在,新技術在帶來脫媒的負面影響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契機,就是大數據挖掘的可能性。
一方面,媒體已經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構建自己的用戶數據庫,知道這些用戶關心什么,在做什么,喜歡看什么內容,以及背后代表的用戶取向,他們的價值訴求,然后你再通過對這些訴求的整理、挖掘、分析,抓取用戶和客戶的痛點,提供更好的渠道整合,或是更多的增值服務。
另一方面,媒體過去累積的內容,也能構建成為一個大的數據庫,通過歷史文獻數據的深度積累以及挖掘,這些在過去傳統媒體模式下價值無限趨近于零的歷史數據,在新的數據服務體系下,會因為它的歷史參考價值重新煥發青春。
當然,媒體的數據大多都是非結構性數據,它的提取、它的分析挖掘或者說它的價值,還有待完善。但只要它的數據累積一旦充分,基于自己的模式和場景構建好了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模式,把媒體和服務之間的這樣一個價值打通,它會產生巨大的想象空間。
所以,在新的媒體時代,大數據庫的構建、維護、分析挖掘與價值變現,將成為媒體轉型的關鍵。
在這個轉型過程中,媒體首先需要做的,是尋找自己的核心定位。
媒體有的是行業的、有的是面向公眾的,有些是面向財經的,或者說有的是做服務的,大家的定位不一樣、特點不一樣,模式也不一樣。但是不管是哪個模式,都需要根據自己的定位,來選擇自己的內容、渠道、服務模式以及我的價值怎么去實現,再根據這些來確定自己的業務框架,然后確定我線下的資源怎么去累積,大數據庫怎么去構建等等。
歸根結底回到一句話,媒體現在是面臨大轉型的時代,過去傳統的媒體商業模式和它的生產模式,都已經面臨淘汰,或者說面臨著徹底的顛覆,而顛覆的情況下,它要轉型的核心都必須依托于大數據來構建自己的模式、體系和應用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