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云計算、物聯網之后,“大數據”越來越火。在百度上搜索發現,動輒投資百億元的大數據產業園在各大城市落戶。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天津、重慶、西安、太原、汕頭、廈門、蘭州等城市都爭相發展大數據產業,廣西、貴州等經濟欠發達省區也紛紛爭搶大數據產業的“蛋糕”,從事大數據相關業務的企業多達上千家。
但是,如何盤活各類數據資產,使其為公眾生活服務,是大數據開發利用的關鍵。遺憾的是,目前,大數據產業對公眾來說,只是“鏡花水月”。記者日前趕赴重慶,采訪該市地理信息部門利用大數據開發的“每周一圖”產品,或能為企業或政府部門利用“沉睡”的大數據提供很好的范例。
“每周一圖”:讓重慶人感受便利
重慶,是個生活氣息濃厚的山城。這兩天,已有20年釣齡的重慶資深釣友王強激動不已,他拿到了一份免費的《重慶主城釣魚地圖》。圖上不僅明顯地標注了68個垂釣點的具體位置,還分門別類列出了所屬區縣、類型、主要魚種以及釣友總結的相應諺語。“重慶是碼頭發展而來的城市,我們重慶人一日三餐不可沒魚,所以很多人喜愛垂釣,這釣魚圖自然也受我們的歡迎。”王強告訴記者,重慶哪些地方可釣魚,連資深“釣友”也未全面統計過,《重慶主城釣魚地圖》的出現,對釣友們來說不亞于發現新大陸,他們由此找到一批獨具特色的垂釣地。
與王強一起感受到便利的,還有重慶的登山和自駕愛好者、茶客等,他們每周四都能準時看到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為公眾量身定做的便民專題地圖。在重慶地理地圖書店,每周都有免費的紙制地圖提供給市民,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還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方式,提供高清地圖的免費下載和瀏覽服務,《重慶時報》等都市媒體還為此專門開辟了地圖版面,方便市民準時看到最新的“每周一圖”。
記者在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看到,“每周一圖”正是用地圖方式把山城美食、避暑、休閑、文化、旅游、歷史詮釋得淋漓盡致,至今已經推出41期的“每周一圖”。以“每周一圖”中的“重慶茶文化地圖”為例,不但將重慶市種植的各類香茶標示得一清二楚,而且把各地香茗特色也標注在圖上。
該中心的王女士告訴記者:“41周下來,我們都習慣了每周四看"每周一圖",會館、古橋、峽谷、茶文化、名山等多種地圖,豐富了我們的生活。”
只有貼近需求的大數據產品才能受到喜愛
“每周一圖”誕生于2013年7月下旬。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主任張澤烈介紹說,作為一個專業性相對較強的部門,重慶測繪地理信息中心擁有大量的地理信息數據,尤其是在全國第一次的理國情普查啟動之后,采集了重慶各類山川河流、建筑等數據,這些地理信息數據過去只應用于政府救災保障、專業地理信息制作的部門。中心開會討論如何將這些數據服務于公眾時,“每周一圖”的主要負責人、“80后”小伙子張海鵬提議,利用這些“沉睡”的數據,每周推出一張主題地圖服務群眾,這提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同。
這些利用地理信息部門最權威、最準確的數據制作出來的“地圖”,從第一份“趕場圖”開始,就深受老百姓歡迎。隨之,賞花、踏春地圖,避暑、漂流地圖,采摘地圖,滑雪地圖成為新的主題,面向市民免費提供。
重慶測繪地理信息中心總工程師徐永書感慨地說:“"每周一圖"得到市民的認可,也證明了一個道理:只有貼近群眾需求的大數據產品才能受到群眾的喜愛,才有鮮活的生命力。”
地理信息的大數據利用極具潛力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所所長李成名介紹,重慶“每周一圖”的出現,意味著我國測繪地理信息部門開始由被動出圖,向主動策劃出圖轉型,向創新服務理念轉型,意味著政府部門可以利用現有的大數據,為社會和公眾提供更貼心的公共服務產品。去年,太原、廣州、徐州、臨沂、鄭州、重慶、武漢、無錫、淄博9個城市列入智慧城市建設試點計劃,地理信息的大數據利用極具潛力。
李成名表示,地理信息數據作為城市各類信息數據統一的空間基礎,為規劃、國土、城市管理、公安等各個行業部門的專題數據集成共享建立“橋梁”,從而支撐大數據在各行業的應用。以坐公交為例,利用大數據,就可以解決市民“等車時間長、等來坐不上、下一輛不知何時到”的難題。基于地理信息數據,建立智能公交系統,乘客只需要登錄手機客戶端,輸入要乘坐的公交路線號,路線上距離乘客當前位置較近的公交車信息就會在圖上顯示出來。
李成名說:“針對當前眾源信息爆炸式劇增、大數據無序難以開展數據挖掘和分析所帶來的困擾,構建以地名為核心多領域維度一體化的五域空間譜,將各種結構或者非結構化的大數據信息,如圖片、文字、視頻、語音等,進行基于空間譜特征的序化,將為大數據時代數字化重建鮮活世界提供"空間基準",這是大數據開發利用將來重要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