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大數據是當下最火的IT詞匯。目前,全球的數據量正在以每18個月翻一倍的驚人速度增長,世界正在高速數字化,而如何掘金大數據是所有個人、企業和國家的機遇和挑戰。事實上,從城市交通到空氣質量,從建筑設計到影視制作,大數據分析應用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將改變人類社會的命運。大數據就在腳下,但大數據能否在建筑行業落地開花呢?
“現在有很多國外公司想進入國內做建筑行業的信息化,目前國內做得很有規模、很深入的公司也比較少,但是有很多企業也都想借大數據的和云計算這些新技術變革的機會努力做一些創新。”行業分析師表示。
不過,據分析,對于建筑行業的大數據挖掘來說,存在天然的行業壁壘,首先是數據維度比較復雜,簡單來看,既有建筑類的數據:建筑造價類數據、建筑結構類數據、建筑施工工藝類數據、建筑材料類數據,還有管理類數據;其次是中國的建筑的法律法規和對專業的要求跟國外不一樣,中國的一個特點是各個省市的建筑行業法律法規都不一樣。在這種情況下,建筑行業的大數據挖掘成了一個高門檻的行業。
雖然入門很難,但是對行業的改變非常之大。以傳統的建筑行業造價咨詢公司為例,如果公司有100個造價人員,這個規模的公司會至少有兩個人專門做詢價,也就是找材料價格。而一個咨詢公司的咨詢師的年成本大概是30萬元,兩個人就是60萬元。而從收集材料廠商數據的成本來看,收集一個廠商的信息,大約一年需要140元錢,而目前國內的建筑材料的生產廠商79萬家,如果要把這79萬家的材料信息收集回來,這個成本是巨大的。“所以針對這個情況,廣聯達公司努力做的事情就是把這些生產廠商的數據收集回來,結合一系列機器學習、數學建模、自然語言處理、搜索引擎等前沿技術,把信息精細加工以后,提供給用戶。首先在人力成本上節省很多,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在收集信息以后,做招標、投標和審核的時候,需要做預算,這樣又提供了一個工具可以把做過精加工的數據直接載入,方便進行各種調度。”付永暉說。
據悉,廣聯達近期還發布的工程指標信息平臺,就展示了廣聯達在造價工程領域朝著大數據的方向發展的研究成果。該平臺從用戶體驗的角度,把指標信息服務產品分為三部分,即指標網站、指標助手和信息雜志。指標網站涵蓋了近2000個工程的指標數據,其中北京地區工程超300個,覆蓋住宅、辦公、酒店等96個項目類型,同時,數據每天都在持續更新,以保證用戶能夠得到最新最全的指標數據。指標助手幫助客戶快速分析出指標(量、價),并能與云指標庫的參考區間做對比,達到快速檢查的目的。信息雜志每季度出一期,包含不常見的精品指標,配上行業先進的指標應用文章,為用戶提供專業、周到的指標數據服務。
“如果數據是財富,那么大數據就是寶藏,而云計算就是挖掘和利用寶藏的利器。沒有強大的計算能力,數據寶藏終究是鏡中花;沒有數據挖掘技術的積淀,云計算也只能是殺雞用的宰牛刀(微博 博客)。”對廣聯達來說,“大數據=海量數據 分析軟件 挖掘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