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馬云這份上,一舉手一投足都是新聞。11月19日,2016世界浙商上海論壇暨上海市浙江商會成立三十周年大會,馬云講了一番話:過去一百多年來,我們一直覺得市場經濟非常之好,我個人看法未來三十年會發生很大的變化,計劃經濟將會越來越大,原因就在于數據的獲取,市場這只無形的手有可能被我們發現。引發了眾多解讀。
馬云解釋說:數據時代就像我們有一個世界經濟的X光機和CT機,所以30年以后將會有新的理論出來。認為未來會有新的經濟學理論出來,與他對經濟學家的懷疑一脈相承:企業家不能聽經濟學家預測的未來,企業家最能夠感到時代的變化,經濟的變化,如果你這個時候還去聽經濟學家的預測,你的災難就大了。
商人與企業家是現代社會最核心的構件。所謂企業家才能(Entrepreneurship),體現在組織生產經營、把握市場趨勢、殺伐決斷等方面,是所有生產要素中最稀缺、最難得的。一般而言,無論是在書齋閉門造車的“黑板經濟學家”,還是時常接觸生產與市場第一線的“真實世界經濟學家”,在這些方面,與在市場跌爬滾打中求生存的企業家比還是有差距的。
現在,搞企業的是有一股迷信經濟學家的不良風氣,經濟學家出場費一路走高,幾乎可以與娛樂明星相媲美了。搞企業的把經濟學家的話或預測當成娛樂還OK,用于指導生產經營就未必合適。畢竟,掌握第一手信息、用自己的真金白銀下注的是企業家,不是經濟學家,誰的決策或預測相對更靠譜不言而喻。如果有經濟學家,掌握了打開未來之門的鑰匙,應該自己悶聲發大財,而不是靠兜售發財秘籍來發財。
在這個意義上,馬云讓商人與企業家不要迷信經濟學家,是很對癥的解毒劑。不過,這次馬云語出驚人,把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對舉,看好計劃經濟的未來,究竟是什么意思?
第一,計劃經濟是有確定定義的:由中央計劃部門統一調配資源與人力,下達生產性指令,再統一分配生產出來的產品。與此相對,市場經濟是分散的主體、分散的信息、分散的決策,企業家根據價格信號的變化與個人預判組織生產,成敗的唯一標準是盈利與否。馬云應該不會認為這樣的計劃經濟會王者歸來。
毋庸否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有計劃的,例如計劃下一年度的生產銷售目標、用工計劃與成本預算等。但這種計劃,是市場經濟(一階)之下市場主體自愿施加的計劃,是二階的計劃,不能等同于一個超主體強制施行的、一階的計劃經濟。
第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生產什么、生產多少、賣給誰、在哪里賣等,從來不是拍腦袋就決策的,企業家會參考友商怎么做,會搞市場調研,有各種研判與預測,以盡可能準確地把握消費者的需求,提高自己盈利與生存的概率。通過用戶調查獲取大家的消費偏好,作為生產銷售的決策參考,早已是專門的產業,沒有人稱之為“計劃經濟”。
現在,由于大家越來越習慣于網上購物,電商掌握了海量的消費者購物記錄,這就是所謂的“大數據”。大家的消費偏好和消費習慣可以非常精確地被描畫出來,從而指導廠家商家的生產銷售行為。優衣庫O2O策略是,把網購用戶的地理位置、日活躍度等相關數據,作為開店選址的決策參考,這樣實體店的成功率就更有保證了。本質上,這是用戶調查的升級版,也不能稱之為“計劃經濟”吧?
許多人看到了阿里、京東掌握了天量的用戶信息,認為一種“新計劃經濟”或“計劃經濟2.0”在大數據時代將成為可能,因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家的消費偏好和消費習慣正在被精確記錄、歸類與分析,這些信息被用于指導生產與銷售,讓供需兩端趨于精準匹配。但這種“新計劃經濟”其實還是市場經濟,是在更精準數據上運行的市場經濟。阿里、京東,交易體量再龐大,也是從市場經濟條件下生長出來的,是“市場之子”。
第三,“市場之子”會反客為主,搖身一變為“計劃之母”,替代市場經濟嗎?
不妨做一個思想實驗,馬云、劉強東把阿里、京東交給政府,然后政府依據上面的用戶需求信息統一組織生產,統一分配產品,這就回到計劃經濟1.0了。但不難發現,問題多了去了:購物記錄代表過去的需求,將來的需求怎么預判?個性化需求怎么滿足?創新怎么計劃?……
馬云在同一個講演中說:我們過去的三四十年,我們希望把一切非標準的東西變成標準化,未來三十年很多標準的東西我們要把它非標準化,柔性化生產、個性化定制將會是真正的未來。顯然描述的不是計劃經濟的回歸。
我們已經有了X光機和CT機,但我們對大腦與身體的了解還是很有限,因為大腦與身體都是復雜系統。即便我們有了“世界經濟的X光機和CT機”,我們對經濟運行的了解仍極為有限,因為經濟也是復雜系統。汽車構件再多,也是簡單系統;復雜系統內部相互作用復雜,有自適應性與隨機性,不是掌握了天量數據就能一覽無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