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信高級副總裁、大數據創新中心總經理張小沛:
“在與金融云的合作中如何界定風險損失的權責?”“如何在抓取中規避數據被故意改動的可能性?”“通過金融知識圖譜推定的借貸人信息準確概率如何?”5月15日晚,西南財大光華講壇上,意猶未盡的聽眾紛紛拋出關心的議題。
這場以“金融創新之大數據云”為主題的演講遇到熱情的背后,正是金融企業亟待轉型的現實需求。
作為主講人,宜信公司高級副總裁、大數據創新中心總經理張小沛將大數據金融上的探索方向描述為“金融云平臺”。其在接受金融投資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未來金融與場景的結合必將成為大潮流,而通過大數據金融云構建的生態體系,會讓金融服務無縫發生。
A
突破風控手段局限性
當金融開始走向普惠,傳統金融征信手法不能完全滿足互聯網金融業務風控需求的問題也隨之暴露。不過,在金融遇上大數據之后,這個缺失已久的信用體系有了搭建的可能性。
在張小沛看來,風控、反欺詐、獲客能力等,正是“金融云平臺”的核心內容。她指出,在以往的純線下流程中,信貸審核員需要一系列表格與流程核實貸款申請人的各項事項。而借助大數據分析方法,憑借在用戶授權的情況下搜集到的數據,以及相關模型,就可以幫助信貸審核員實時得到這一申請人的信用分析結果,進而令“實時授信”成為可能。同時還可根據數據分析的結果,對不同信用等級的人進行風險定價,實現更加多元化的業務組合。
金融知識圖譜正是這個體系的關鍵所在。“通過將宜信多年來記載貸款及風控數據,以及爬蟲得到的互聯網公開數據、合作伙伴授權的數據分類整合,通過算法和專家系統的經驗,就形成了知識圖譜。”張小沛表示,這有助于對個人的性格特征、信用狀況、財富屬性有更深層、更全面的理解。
B
打造生態場景無縫嵌入
“知識圖譜”的構建,也為獲客、實時授信、產品個性化推薦、貸后管理等諸多應用場景提供了可能性。通過將這種金融能力向生態系統的合作伙伴去分享,就可以為大數據提供新的變現手段。“金融云的服務是對外開放的,合作伙伴們可以按需購買,比如需要做流動性貸款,就可以只尋求風控系統方面的合作。”張小沛認為,未來金融往下走,與場景的結合成為大潮流,而通過大數據金融云構建的生態體系,將會讓金融服務無縫發生。
一個通過云數據將金融和相關產業聚合起來的巨大生態圈也由此形成。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大數據的風靡,人們也越來越擔心自身的信息安全,由此帶來的數據修改或無可避免。如何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對此,張小沛表示,在具體的操作中,為了盡可能的對數據去噪,應該使用多方數據來進行交叉驗證,同時通過數據門檻,去偽存真。
C
共同做大“金融云”版圖
“我從互聯網出身,現在跨界來做金融,其中有很多可能性。”張小沛說道。而對于在成都感受到的熱情,她向記者表示,這說明很多人對這個領域都有好奇心。“成都作為西南的重鎮,有很多傳統行業,通過科技、大數據、或者說移動互聯網的很多技術手段,其中都蘊含著機遇。”
值得注意的是,希望通過大數據做開放金融云平臺的,并不僅僅是宜信,其中就包括同樣在做“生態系統”的阿里金融云。
面對隨之而來的競爭,張小沛很坦然。“中國最終不會只有一個生態體系,而會是多個生態體系并存,就如同銀行中的五大行。同時,以金融為核心競爭力的,未來也不會只有一家,不過想要建立雙贏或多贏的生態服務體系,門檻還是非常高的,預計最終不會超過10家。”
事實上,張小沛指出,目前數據的價值剛剛被喚醒,大數據+金融其實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在中國整體大市場下,實體對金融的需求如此旺盛,但傳統的金融機構滿足傳統的普惠金融需求方面其實是一個很大的缺口。“做市場份額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市場份額只有這么大,大家都來爭奪,你多我就少,”張小沛說,“但我們更看重另一種,即蛋糕現在如此之小,大家應一起來做大,這樣首先多數人都可以從金融普惠中,滿足融資需求,且成本更低,速度更快。而作為從業者,也能夠獲得對應的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