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中小企業融資”一直都是個老大難。一方面是中小企業主們哭訴向大銀行貸款無門,一方面是大銀行大倒苦水稱不靠譜小企業實在太多。所以我們看到的局面是,盡管國家一再出臺利好政策,小微企業從銀行籌到錢的概率依然很低。
一邊是害怕信用沒保證,不敢放貸;一邊是規模較小、單據不全,無法自證信用,俗話說,有需求就會有市場,昨天下午,一個基于大數據的第三方平臺應運而生了。阿里巴巴與中行、招行、建行等7家銀行宣布深度合作,為中小企業啟動基于網商信用的無抵押貸款計劃,最高授信可達1000萬元。
解決信息不對稱,阿里的做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調取小企業在其平臺上累計的通關、收匯、退稅等核心的交易數據,并提供給銀行,由銀行風控后進行貸款。有人說,這是互聯網企業和傳統金融的強強融合,但是這種融合能在多大程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信用真的能創造財富嗎?
一年前,同樣在7月,央行宣布取消金融機構貸款利率七折下限,這在當時被認為是利好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重要政策。記者至今記得,那天采訪小微企業、中賽國際商務有限公司經理裴治斌時,他的這段話——
裴治斌:即便是利率下調30%。我覺得這個可能是一些大企業。
記者:一般你會向哪些銀行貸款?
裴治斌:就是相對小的商業銀行,大的國有銀行說白了他因為皇帝的女兒不愁嫁,是吧。它合作的都是大客戶。小的企業像我們貸款肯定是沒有門路的。
同樣在那次采訪中,對于不愿貸款給小微企業,大銀行也是一肚子苦水。當時工行武漢市某支行行長鄒國華向記者坦承,不少小企業實在不靠譜:
鄒國華:主要是小微企業的信用體系不完善,信息不對稱。銀行不敢放款,如果你這個小微企業很健康,我們愿意試試的。
而互聯網企業的領軍者馬云,也有自己的煩惱。在去年底的一個論壇上,他曾公開表示,自己最大的煩惱就是:擁有了各種大數據,卻不知如何使用。
顯然,這個夏天,他找到了辦法——用大數據提供信用,為中小企業從銀行拿到貸款。
阿里巴巴外貿綜合服務事業部總經理魏強:所有通過阿里巴巴一達通出口的企業,過去半年每出口一個美金,你就可以獲得一塊錢人民幣的純信用貸款。最高的貸款額可以達到1000萬人民幣,最低的貸款額是100萬人民幣。
具體而言,外貿企業能獲得多少貸款,也就是它的信用基礎,來源于最近6個月在阿里平臺上累積的出口數據,包括通關、收匯、退稅等核心的交易數據。阿里調取這些數據并提供給銀行,由銀行風控后進行貸款。這是互聯網企業和傳統金融的強強聯合。而它的受益者,則是中小企業。已經成功貸到500萬的小企業主賀國棟:
賀國棟:沒有這個平臺的時候,我們提供給銀行的資料,首先不知道怎么去提供,提供給銀行后他也不一定會相信。但由阿里提供相應資料給銀行,作為第三方,比我自己給更加可信。
根據資料,我國中小外貿企業解決資金問題,85%靠自有資金,15%靠社會募集。一句話,很難從銀行貸款,更無法奢望優惠的利率。在銀行嚴密的風控系統下,那些“貸前看不清、貸后管不住”的企業無處遁形,但同時一些規模較小、單據不全的企業,也無法自證信用,從而難以實現融資。換句話說,風控是銀行最在意的,恰恰,也是中小企業最難自我證明的。此次阿里牽手的七大銀行之一郵儲銀行負責人表示,大數據可以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郵儲銀行負責人:我們很希望給小企業主貸款,但是我們不知道小企業主是否靠譜,如果我們可以和每個小企業主面對面的話,那是沒有問題。所以在貸款中,主要是我們的信息不對稱,這個平臺解決信息不對稱,無論借款人還是貸款人都是很有受益的。
傳統上,銀行貸款給企業,有信用、擔保、質押和抵押等方式。而這里的“信用”,多屬于央企和大企業;小企業即便找第三方擔保也并不容易;質押所需要的票據存單企業有時并不能全數提供,唯有抵押一種方式。這使得不少企業最終只有一條路可選,即地方信貸公司或高利貸。而通過大數據進行貸款,從本質上看,是基于網商信用的無抵押貸款。這對于中小企業成本最低,且對于銀行風險最小。
而對于銀行本身的發展,上海銀行相關負責人也坦言,當前背景下,好日子一去不復返,銀行更愿意回歸實體經濟:
上海銀行負責人:中國的經濟不是大企業了,四萬億背景下,基礎設施、房地產等等,這些就是銀行躺著賺錢,太容易了。現在這個背景下,好日子一去不復返了,逼著銀行腳踏實地、回歸到實體經濟。
什么是大數據?它是指巨量的信息和資料。當你留下足夠多的“腳印”,你的世界也將被它計算并還原;同樣,當大量真實有效的賣家數據在平臺上留存沉淀,它也為銀行的風險評估提供了最可靠的數據支撐。大數據的意義,并不在于掌握多么龐大的數據,而在于對含有意義的那部分進行專業化的處理。當信用可以換來財富,大數據不屬于互聯網,而存在于你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