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的統計數字不是為21世紀經濟現實設計的,用國內生產總值(G D P)和通脹率等簡單指標來評價當今的多面經濟體的觀念已經過時。
G DP忽略了經濟活動中的重要因素
G D P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由于這種統計方法幫助美國經受住了大蕭條并贏得了戰爭,所以確定了它的統治地位。它是衡量一個國家所生產的貨物與所提供的服務,事實上,它已變成國家成敗的代表。政府采納的政策旨在通過擴大國家產出使G D P最大化,在西方一些國家它有權決定選舉結果,發動民眾運動等。與預期值同步增長的G D P可以增強一個國家的信譽并因此增強這個國家的國力。
但在制定這樣的標準過程中,由于很難賦予這些因素以市場價值,經濟學家排除了服務業等因素,結果G N P與G D P最終忽略了這一巨大的經濟活動領域。這使國民經濟核算、G N P及G D P從一開始所衡量的范圍就是有限的。這些數據用來評估繁榮,但沒有進行徹底評估。除了忽視了服務行業,數據也過分簡單。
因而,G D P衡量的內容與當今經濟現實正越來越遠。首先,G D P無法衡量創新及其帶來的社會福利;其次,G D P無法衡量當代經濟中越來越多無形的、生產率難以衡量的東西;第三,G D P沒有把當前經濟增長是否以未來增長為代價充分計算在內。現在人們可以利用大數據來重新考慮搜集什么樣的信息并加以處理,制定出“定制”的新標準。
在通脹及貿易統計方面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如消費價格指數(C PI)是衡量通脹的重要指標,但政府在采集信息時,將一些價格波動大的商品排除在外。貿易問題更為復雜,特別是因當今全球貿易,使一件商品的“貿易附加值”很難計算。
沒有一個統計可涵蓋所有內容
在當今現行的經濟指標中,沒有一個設計能包括當今所有的經濟指標。在過去幾十年中,政府和經濟學家所使用的統計數字在迅速轉型,這些數據的發明使得決策者得到最佳的政策來補救當時最嚴重的經濟問題。在20世紀30年代,因為當時尚未形成政府利用數據和統計來改善系統性的經濟弊病的傳統,所以G D P這樣的指標就有助于決策者在絕望的時刻駕馭很多政策試驗。但是今天,人們如果還使用現行指標,就會造成在一些國家阻止了政策的創新而非促進創新。
現在推出一套新的更好地滿足目前需要的統計數據是必須的。但是,所有的指標只是一個簡單的數字,而任何一個數字都可能有缺陷,即使不同的數據缺陷有所不同。沒有任何統計可以涵蓋一切內容。所有的指標都會有同樣的缺陷:這些指標企圖將復雜、不斷變化的經濟系統整合到一個單一、簡單的數字上。如G D P沒有考慮到人們的幸福滿意度或家庭勞動,也沒有且不能考慮不占市場份額的休閑活動,不可能涵蓋超越國家范圍的活動,即所謂的隱形經濟如現金交易、移民通過電子匯兌做出的現金轉賬及非正式的服務貿易,所有這些在全球加起來肯定達到數萬億美元。但是如果經濟學家只是想簡單地用另一個數字來取代G D P,那么這個數字也會將某些東西遺漏。
新的指標可能不得不回答很多具體而明確的問題。但是這些指標看起來不能像舊數據的翻新版本,官方與百姓需要用一系列的數字來尋求回答各種問題。人們不需要更好的現行指標,需要的是定制指標并且要有提供這些定制指標的技術。在“大數據”時代,因為有了強大的計算工具,這一需求成為可能,這在幾十年前是無法想象的。
“定制”指標正日益成為必需
尋找正確的數據應從一個問題開始:為了達到需要的目的,人們需要知道什么?美、歐及中國的G D P數字對如通用電氣、谷歌這樣的公司比在特定市場動態中運營的公司受到的影響小很多。全球網上廣告的開支對于谷歌來說是比較關鍵的指標。畢竟即使通貨膨脹與G D P的增長率持平且就業數據疲軟,各公司仍在網上做廣告。
因為還沒有全球化的指數來衡量通脹、就業、工資及其他事項,任何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公司需要開發自己的標準來回答自己的問題。否則,就容易做出錯誤的決策甚至沒有意識到為什么。20世紀的現行指標對小企業及個人來說作用甚微。利用國家失業率或國家住房數量來決定是否現在是創業或買房的最佳時機是錯誤的。對于想開服裝店或餐館的人來說,全國消費價格指數(C PI)不會有任何幫助,且可能會誤導。相反,這樣的企業應注意當地市場動態及本行業趨勢。在30年前搜索這類信息相當困難;今天獲取信息只是在電腦上花幾個小時而已。
至于政府正在使用的這些指標仍然停留在僅有的幾個機構,這些機構有充分的理由繼續使用這些指標。主要宏觀統計仍然可以有效地衡量經濟體系,而且經濟學家應繼續修正這些統計來趕上其系統中的變化。但政府也要認識到現行指數的局限性。由于國家指標無法準確地捕捉到這些日趨重要的勞動力及商品成本全球化的趨勢,決策者應當小心不要首先采取措施將一個國家的經濟變成某種封閉的自循環系統。
政府需要更好地解決某些時候依賴平均值的指標所掩蓋了的具體發展趨勢問題。例如,如果當成全國性的問題去處理失業問題,這幾乎總是錯誤的。就業趨勢隨著種族、地域、性別及教育程度而差別很大。但是這些問題沒有一個體現在全方位的失業率上,因此僅通過這一數字而制定的政策注定失敗。
政府應更有效地利用大數據,更加準確地調整各自的政策。經濟政策應考慮到是否一個國家的部分地區產出疲軟而其他地方強勁,以及價格是否在一個地區上漲而在另一個地區下滑。以前做出此類決策是困難的,但現在數據庫使之成為可能。
社會如何解決一定的問題,政府如何決定他們的政策,跨國公司如何決定其戰略,企業家如何有效經營,個人如何買房、支付學費或退休—這些決定中沒有一個是根據上個世紀的現行指標做出的。這些過時的指標影響著所有的人,從而構成現在發展中的主要障礙。
當今,政府、企業及個人必須擁有設計自己定制指標的權利。這些問題需要具體化,而且答案必須考慮任何數據的限制。這種結果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使人們從經濟的抽象概念及具有誤導性的概念中解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