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劃分,我國的產業有三種,農林牧漁等為第一產業,工業和建筑業為第二產業,除第一和第二產業之外的各行業為第三產業,第三產業主要是餐飲、旅游等服務業。盡管“大數據技術可以改變和促進傳統產業”這句話現在已經成了老生常談,但還是有人對此不以為然,畢竟無例無真相,要想說明大數據確實已經開始在我們身邊產生影響了,其實一點也不乏鮮活的例子。
大數據&農業
美國孟山都公司是一家農業生物科技公司,它生產的除草劑抗農達和年年春暢銷全球,在美國占領了絕大多數的市場,在農業方面是名副其實的領頭公司。幾年前,孟山都發起了“綠色數據革命”,使完全不懂高科技的農民也能在家里用智能手機查看傳感器傳來的種子監控數據,這些數據隨后會被上傳至服務器,經過分析之后,會回饋給農民們建議的化肥和農藥配方。
2013年,孟山都公司收購了另一家頗負盛名的農業保險公司TCC,TCC公司擁有超過250個天氣數據采集點,在進行了大量的天氣模擬分析之后,對意外災害天氣的出現概率作出判斷,然后向農民們提供農作物災害保險。
不得不說,在農業方面,美國的科技普及程度世界上基本無出其右,除了前面那兩家大牛的農業科技公司之外,美國還有一家專門從事土壤抽樣分析的服務商Solum ,通過Solum的土壤分析,種植者可以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進行精確施肥。使用者一般是采用Solum公司開發的系統在田間進行土壤狀況的實時監控,監控獲得的大量數據還可以傳回公司的實驗室進行分析。
大數據&林業
為了發展林業以應對全球變暖,2008年下半年,由香港科技大學,浙江農林大學等高校主導,我國開展了一項名為“綠野千傳”的項目,到2009年,已經覆蓋了超過一千個數據監測節點。
林業的數據采集和農業不同,森林里物種繁多,生長周期也比農業作物長很多,因此對技術的要求也更高,雖然目前綠野千傳項目還存在數據分析層面上的問題,不過項目組已經獲取了大量關于森林的溫濕度,土壤狀況,樹木生長情況等數據,對提高林業保護的效率,尋找合適的種植時間都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