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在一份5月底出爐的報告里,研究人員的調查結果認為,現在探討AI到底能帶來怎樣的影響,還有點早。
報告的兩位作者,都曾經在奧巴馬政府的經濟顧問委員會(CEA) 任職——
△Jason Furman,奧巴馬競選時期的經濟顧問
一位是哈佛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Jason Furman,另一位是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教授Robert Seamans。
如火如荼
先來看看,在世界范圍內,AI領域是怎樣以雨后春筍之勢壯大起來的。
比起1996年,2017年AI論文的發表數量已是當年的9倍。
2017年,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機器學習課程的選課人數,是1996年的11倍。許多其他學校的趨勢都是類似的。
2013年到2017年間,需要AI技能的工作崗位數量,也已增長了5倍。
另外,麥肯錫全球研究院 (MGI) 2017年估計,2016年成熟企業在內部AI項目上的投入,在180-270億美元之間;而在AI相關并購上的投入,約有20-30億美元。
生產力增長不明顯
許多人認為,AI和其他形式的自動化,比如機器人,比如傳感器,都可以成為通用技術(GPT) ,隨之激發很多后續創新,最終帶來生產力的提升。
△現實并不是畫條線這么簡單
然而,在AI領域光速發展的今天,生產力并沒有像計算能力那樣,呈現指數增長。
MIT教授Erik Brynjolfsson和他的同事,在2017年的一篇論文中,指出了這一點。
他們覺得,這可能是因為,技術進展和商業化之間,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需要更多的投入。
回溯過去,MIT團隊指出,電氣化和集成電路的發展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
不過,這兩個栗子后來都成為了通用技術,或許AI也終究會走上同樣的路,只不過不是現在。
星星之火
報告中,兩位前CEA官員這樣寫道:
過去十年,就業增長超出了期望值,而GDP增長并沒有達到期望值。
如果AI真的產生了人們想象中的那種影響,結果就應該反過來。
然而現在,AI技術在整體經濟中占的比重太小,還不能帶來那樣明顯的反轉。
不過,把AI和機器人對經濟的影響做個對比,再把機器人和18世紀發明的蒸汽機做個對比,機智的人類就發現了玄機。
Graetz和Michaels 2015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估計,機器人為1993-2007年之間的GDP年均增長,貢獻了0.4%。
報告引用了這篇論文的對比,“這和當年的蒸汽機,為英國經濟帶來的增長差不多。”
失業率會上升么?
目前看來,很難找到實例來說明,AI到底消滅了或者即將消滅怎樣的工作崗位。
曾經,多項通用技術的發展,也沒有對失業率造成明顯的影響。
至少,一個多世紀以來,美國的失業率,就一直維持在4-5%。
不過,CEA依然在持續關注,AI時代就業情況的變化。
CEA發布的報告顯示,那些收入偏低、所需教育程度不高的工作崗位,未來被AI取代的風險可能更大。
當低收入工作大規模消失,而AI軟件開發這樣的高薪職位迅速增加的時候,不平等便有可能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