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信
如果不是近日連續發酵的“死亡”傳言和辟謠聲明,如果不是還有很多見證過昔日榮光的老互聯網人——對于移動互聯網“90后”、“00后”用戶來說,飛信是非常陌生的詞匯,一如這兩天同樣被緬懷的MSN和MAN中文網,但后兩者“死得干脆”,而飛信著實陷入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尷尬。那么,飛信還能飛嗎?
臆想與理想
“飛信之死”來自不少用戶的臆想,他們對這款產品有感情,因此才會就“短信轉飛信”這一功能關閉引發驚慌失措的反應。
“飛信仍將大有作為”則是飛信官方或者中國移動的理想,在辟謠聲明中,“短信轉飛信”功能的關閉被劃歸為“移動北京公司的獨立業務,因此下線與飛信無關”。
上述傳謠和辟謠構成了業界復盤飛信的基調,而飛信官方又為這份基調增加了注解。
飛信強調“飛信定位于滿足用戶通信+社交的需求,致力于為用戶提供多終端接收,永不離線的社交體驗,是中國移動重要的戰略業務,未來將利用融合通信技術為飛信業務注入新的活力,為用戶提供通信升級新體驗”。
有理想是好事,但需要搞清楚飛信的底牌。
于2007年推出飛信,巔峰時期曾擁有用戶數超2.7億,月活躍用戶數也超過1億,彼時足以與QQ分庭抗禮(直到三四年后才有微信的誕生)。
不過現在業界普遍看衰飛信的現狀,一如被看衰的米聊、來往,以及死去的MSN。中國移動也已經很久不披露飛信的現實數據。
但根據知名第三方分析機構艾瑞咨詢發布的最新即時通訊軟件行業數據來看,2016年4月11日-17日,飛信日均覆蓋人數達354萬人,網民到達率達1%,排名第四。
這一數據談不上精彩,因為排名第一的QQ日均覆蓋人數超過2億人,日均網民到達率超過56%。但這一數據也不至于更慘,排名二三的阿里旺旺和微博桌面這兩項數據分別為2767萬人/7.6%、481萬人/1.3%。
鑒于阿里旺旺與阿里淘寶、天貓電商業務的強關聯性和差異性,意味著QQ以下,飛信、微博桌面這樣的即時通訊產品“水平相差無幾”。
不過,明眼人能看出,這一數據排名實際上基于電腦的軟件排名,不包含微信、手機QQ等移動互聯網市場。而在這一市場,飛信只能說更慘,因為微信一家獨大的局面更恐怖。
之所以數據統計超出常人理解的局面,概因飛信的先天基因。作為一款打通電腦端和短信的業務,飛信構成了最初的移動互聯網雛形,彼時移動流量并不發達,直接通過手機登錄QQ等社交軟件是個高成本且低普及率的事情。
而在PC向移動互聯網過渡時期,飛信巧妙地卡住這一位置:降低用戶短信資費捕獲了大量個人用戶;可以用電腦一對多發短信,又成為辦公場景最愛。
但隨著PC向移動互聯網的全面轉移,微信、米聊騰空而出,不按條數按流量計費的策略讓飛信的優勢蕩然無存,還徹底打擊了飛信存在的要素短信——都不發短信了,還用什么飛信。
但這一階段,飛信雖然也推出了客戶端移動版,但始終無法擺脫短信的束縛,也就無法跨過PC到移動的檻。
理想值幾兩
那么,不愿意放棄飛信,而又確實想“大有可為”的飛信到底走向何方,這似乎是個“橫看成嶺側成峰”的事情,站的角度不同,利益也就不同。
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界人士指出,中國移動沒有好好運營飛信,但其實這份資產對于聯通、電信以及大部分互聯網企業都是優質的:一則在于其品牌和用戶基礎,尤其是學生市場,該市場受制于流量資費又受益于運營商控制的校園寬帶,因此飛信是不錯的溝通路徑。“中國電信與網易合作的易信還不如飛信的市場影響力,聯通則始終缺失這類互聯網業務。”但對于中國移動而言,飛信仍然是個燙手的山芋,至少在思路上還沒放開。
在飛信關閉謠言傳出后,上海移動官方微博也忙不迭地辟謠稱:飛信下線?別逗了,飛信是中國移動推出的“綜合通信服務”,實現互聯網和移動網間的無縫通信服務。可以免費從PC給手機發短信,還能隨時隨地與好友語聊。接下來手機飛信還有新版本亮相,繽紛氣泡、企業通訊錄、企業郵箱實時提醒等功能上線,是許多小伙伴所期待的,木有套路,滿滿的真誠。
從微博營銷的角度,上海移動“誠意滿滿且機智靈活”。但從飛信的業務層面,知名電信研究和IT咨詢專家馬繼華直言:“如果中國移動的飛信真的按這個套路走下去,那就真的離死不遠了。”
馬繼華認為,飛信的吸引力就是短信與飛信客戶端的連接,但在短信先死的現在,這種吸引力反而成了雞肋。不論是堆砌市面現有IM功能還是難以割舍PC場景,飛信談不上成功。“從‘綜合通信服務’到‘融合通信服務’,要想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活下去,甚至活出色彩來,中國移動就必須勇于向自己的過去告別,用互聯網的方式去發展互聯網業務。”
馬繼華建議:內心清零,從頭開始,飛信這個名字也不一定值得保留。他進而說明,模仿微信、QQ的阿里來往沒有成功,專注企業市場的釘釘反另辟蹊徑,如今企業版微信反而成了跟隨者和挑戰者。
緩慢的融合通信
以軟件思維另辟蹊徑之外,業界普遍認為以飛信為代表的運營商主導的即時通信,有更大的路徑可以走,那就是融合通信。簡單而言,類似于蘋果生態,將通話、信息、聯系人等各項服務與手機底層綁定,用戶打電話、發信息甚至群聊、圖片、郵箱等都集合在一個系統內,統一用流量計費而不是像大多數中國用戶,電話按分鐘、短信論條、流量另算,即便每年提速降費或者推出各種套餐,但運營商把控的溝通業務多年未變。
但這種功能、產品導向顯然不是資費導向的運營商所喜歡的,這意味著運營商需要犧牲掉相當大的利潤來完成過渡,還要面臨互聯網企業的直接競爭。不過,無論是政策要求還是產業需求,往融合通信的路上走,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即便飛信沒有成功,但中國移動受到微信的沖擊持續增大,今年一季度中國移動語音和短彩信業務繼續下滑,總通話分鐘數較上年同期下降1.5%,短信使用量下降10.6%。
融合通信是移動的一項長期計劃,今年已經到了逐步上線的階段。例如年初各家手機廠商開始支持的VoLTE,是通話和視頻服務的轉變;而接下來短信也將迎來新的改變,開始采用國際標準的RCS協議,這個變化通俗來說就是短信也要開始走流量了,與通話和視頻的改變一樣。
據內部人士透露,移動已經在跟多家手機廠商談判,在手機上預裝和飛信的native版本,主流大廠都將支持。native版本包含了和飛信的通信功能,會直接替代手機上的短信應用,但名稱還是短信,不是和飛信,也不會有圈子、紅包等和飛信功能。對用戶來說,看不到明顯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