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之前,我意識到微信是影響我工作推進的罪魁禍首。假期期間,我一直在思考微信到底有何獨特的魅力,能牢牢把我拴住,而且幾乎沒有還手之力,因為我急于改變現狀。
我試著總結個中原因,發現由兩大因素導致:微信滿足通訊和社交的剛需、微信信息的不確定性。找到癥結所在后,我下定決心嘗試改變,但均以失敗告終,而前人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鑒。
微信使用現狀:1天不看會死
微信發展至今已有5年,功能和布局不斷完善,從早期的語音輸入到輻射O2O、電商、游戲、新媒體等多領域,成為一艘名副其實的豪華游艇,早已不是馬化騰眼中的“移動互聯網船票”。
隨著微信不斷向生活領域進行滲透,用戶粘性也相應得到增強,不僅滿足用戶日常通訊和社交需求,更成為用戶休閑娛樂和生活服務的選項之一,成為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應用,覆蓋男女老少和不同地域。
很難想象,一部手機沒有安裝微信會是怎樣的情景。2015年Q2騰訊財報顯示,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躍用戶數達到6.00億,比去年同期增長37%。毫無疑問,微信的大肆流行,使其成為月活躍用戶最多的應用,用戶使用時長最長懸念也不大。
當然,微信在給用戶帶來便利的同時,煩惱也隨之而來。微信像一個巨大的流量黑洞,吞噬用戶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逐漸喪失主動權。用戶在吃飯、等車、出游等諸多場景中自覺使用微信,久而久之對其依賴性不斷增強。數據顯示,普通用戶每天啟動應用次數為10次,手機控則超過60次,盡管沒有專門統計微信的啟動次數,但啟動次數不在少數。
我是一個微信重度用戶,經常有這樣一種感覺:但凡微信有新消息提醒,不論重要與否,我總是第一時間打開查看,發現信息價值不大后,于是開始反思要“痛改前非”,等再次遇到相同情形,我還是不自覺地被打回原形。
同時,不管我下定多大的決心少看或不看微信,但每次都堅持不了多久,最終老老實實回到微信的懷抱。事實證明,微信像一把無形的枷鎖,不僅鎖住我的注意力,而且鎖住我的時間,尤其是碎片化時間,導致我浪費大量時間在無效社交上。
今天,微信已成為用戶最重要的應用(沒有之一),甚至到了不看會死的地步。如果誰能做到一天不看微信甚至卸載微信,我一定對Ta佩服得五體投地。由此可見,微信的影響力何其深遠。
無法擺脫微信依賴癥的兩大原因
微信讓用戶各種爽的同時,也讓用戶陷入如癡如醉的狀態,心甘情愿成為微信的俘虜。問題到底出現在哪?經過一番思考,我總結之所以無法輕易擺脫微信依賴癥,原因有二:
一是微信社交霸主地位。人類是群居社會,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交,通訊和社交遠超痛點的范疇,而是上升到超級剛需的高度。依靠社交崛起于PC時代的騰訊,擁有強大的社交基因和精湛的運營技巧,2011年前后抓住移動社交的風口,依靠自身產品創新(附近的人和搖一搖)和騰訊全平臺推廣,迅速擊敗米聊成為移動社交領域的霸主,即便是后來者網易、阿里猛推易信和來往,也無法撼動微信的領先地位。
回到無效社交,我認為其根源與微信的產品機制密不可分,包括綁定手機通訊錄和24小時在線。通訊錄使手機具備天然的社交基因,張小龍首度在移動社交應用中引入手機通訊錄,早期是為了幫助微信拓展新用戶,后來逐漸發展成為移動社交的標配。
無論是PC社交還是移動社交,其核心在于用戶關系鏈,誰牢牢掌握用戶關系鏈,誰就是社交領域的王者。通過深度綁定手機通訊錄和QQ用戶,微信占據用戶關系鏈的制高點,扼殺后來者成功突圍的可能。易信、來往發力推廣時,采取給用戶免費送流量和話費的運營策略,只能在前期推廣行之有效,久而久之,用戶因為“孤獨”而黯然離去,重回微信懷抱不可避免。
究其根本,關系鏈是用戶對微信不離不棄的關鍵原因。不少用戶直言,我的大部分同事和朋友都在微信上,沒有動力下載一個功能相似的同類應用。關系鏈的殺傷力固然驚人,但24小時在線威力也不容小覷。
24小時在線符合移動社交應用設計的基本原則,即跳出PC時代社交場景的局限性,用戶通過智能手機可以實現隨時隨地通訊和社交,沒有在線與不在線之分。在我看來,24小時在線大大釋放用戶的社交需求,使用戶最原始的社交剛需得到最大化滿足,用戶無時無刻不在社交,無形中加深對微信的依賴性。
二是信息的不確定性。我在前文提及自身經歷,相信很大一部分人感同身受,其中信息的不確定性扮演重要角色。拋開微信設置因素不談,用戶圈子的廣泛性導致信息不確定性增加,才是用戶24小時投身無效社交的問題所在。
工作、同學、家人、興趣等不同圈子的存在,使用戶每天疲于應付各種未知的信息。當微信出現新消息提醒時,用戶無法確認其來自某個圈子,自然無法預估其重要性和緊急程度,加上人天生有通訊需求,用戶總會忍不住查看信息,下一步行動視內容而定。
當然,我不否認有用戶看到新消息提醒后不看的情況,但這只是小概率事件,因為它違背基本的人性。用戶看到群內紅包提醒后,不管金額多少,停下當前事情專注搶紅包也是同理。
鑒于我對自身痛點的了解,我強烈建議微信團隊在新消息提醒設置基礎上進一步細分,在不同時間段自定義接收不同標簽好友的信息,比如上午9點到下午6點只接收同事和家人的信息,下午6點到晚上11點接收通訊錄好友的信息。
解決之道:嘗試斷舍離微信
我清醒地認識到,上述建議被張小龍團隊采納的可能性較低,原因是前兩年這一痛點早已流行開來,微信在產品上沒有任何改進,現在迭代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考慮到微信無效社交對工作、生活正常運轉產生的不良影響,我必須采取實際行動加以制止,最有效的武器就是自控力。
幾天實踐下來,我每天都在經歷天人交戰,最后還是敗給不爭氣的自己,我意識到改變起來難度巨大,不亞于戒除毒癮。幸運的是,我的腦海中開始浮現曾經看過的一篇好文,由經緯創投合伙人張穎分享斷舍離微信的點滴感悟。
在明白沒必要對信息提醒如此執迷后,張穎開始從這些軟件中消失。其實他的做法很簡單,首先完全關閉iPhone通知中心的信息提醒,其次徹底關閉微信,“這意味著如果我不去主動打開這個軟件,我不會看到任何提醒和信息,那個讓人忍不住要點的紅色小圈數字也不復存在。”
當張穎不再24小時待命閱讀微信信息時,所有人的第一反應是,“你怎么不回復我微信了。”于是張穎耐心地解釋斷舍離微信計劃,告訴他們只是不會保持原有的秒回狀態,但一定會在12小時內予以回復。他甚至認為,如果微信開發一個自動回復系統,將會為他這種商務人士帶來巨大便利。
一段時間后,張穎明顯感覺到斷舍離微信對生活的改變,并逐漸對這一概念上癮,緊接著嘗試斷舍離短信和郵件。在我看來,張穎通過親身實踐真正成為微信的主人,而不是被微信隨意操控的玩偶。
事實上,張穎斷舍離微信背后折射的法則才最具有價值,對于普通用戶擺脫微信依賴癥具有借鑒意義。他總結出3條重要的規律:一是沒必要隨時隨地保持聯系,每個人的工作、私人和閱讀時間都極其寶貴,不希望被隨時隨地打斷,也沒有人能夠忙到需要隨時保持聯系,如果是就需要重新思考工作方式和流程。
二是極少情況下別人會緊急聯系你,“很多時候等待12個小時獲得回復完全沒有問題,很多很多的不重要的事情在這個等待中自然而然都被解決了。”張穎表示。
三是聯系人會慢慢熟悉你的工作方式,2個月后,大部分聯系人了解張穎斷舍離微信的習慣,他們開始不會期待微信秒回,緊急情況下電話聯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