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在中國十分流行,按操作系統市場占有率來看,統治著接近9成的市場。然而,同為Google旗下廣受全世界用戶歡迎的產品和服務,Google服務在中國卻沒有享受到同樣的境遇。這一切,都源于2010年的春天。
彼時,無論諳熟商業之道的Google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怎樣提出反對意見,都無法改變兩位軟件工程師出身的創始人讓Google退出中國市場的決定。然而今天,施密特淡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塞爾吉·布林(Sergey Brin)也已將更多精力投身更前沿的尖端技術研究,2004年加入公司,曾執掌過公司內幾乎所有重要產品和業務管理崗位的印度裔高級副總裁,Google第三號人物桑達爾·皮柴(Sundar Pichai)坐上了權力的寶座。
兩次作為I/O大會Keynote主講人的他已經是Google所有核心業務的實際控制人,帶領Google 向「下一個十億」(The Next Billion)市場進發的他,對中國的態度卻不如他的兩位老板當年那樣固執。作為Google“首席產品經理”,皮柴更多關注的是如何用產品來改善更多人的生活,無論他們住在哪里。
在和科技媒體The Verge的一次專訪中,皮柴向記者透露:我想讓中國用戶用上Google 服務。
由于特定的歷史和技術原因,除了一部分廣告業務和開發者支持之外,Google在中國并沒有實體業務,Google搜索、地圖、Gmail等核心產品和服務在中國無法使用,而在中國之外,隨著Android操作系統的流行,Google服務幾乎統治了全球大部分移動用戶的手機。如果2010年春天事態沒有向當時的方向發展,中國大陸本來可以成為Google下一個十億的先發市場,華裔員工也有希望在Google內部擁有更高的地位。然而,現在,享受著這個優勢的是印度裔員工,包括皮柴。
Google 第三號人物桑達爾·皮柴
和他的老板相比,皮柴對于發展中國家市場對Google的意義有著更直觀的理解。
“中國是一個可觀、重要且獨特的市場,我們對于在中國市場的投入非常重視。我們非常樂于為中國用戶提供Google服務,但對于如何做到,我們需要進行縝密和完善的思考。我們對于新的可能性持開放態度,但現在我們能做的就是觀望。”
“We are going to continue providing Android to the fullest extent possible in China, so we are incredibly excited. The market is a substantial market; it’s unique. So we deeply care about investing there. We would love to serve Chinese users with Google services as well, obviously. I think it will be a privilege to do that, but we need to be thoughtful in how we do it. We are open to newer approaches. We’ll have to wait and see.”
在Google所有花里胡哨的前沿項目能夠商業化、大規模量產,并對核心的廣告、移動分發業務收入形成替代之前,恐怕中國依舊會是Google最想去但最無能為力的地方。從商業的角度上,Google 當年恐怕做出了公司創立15年來最錯誤的一個決定。但跳出商業的范疇,我們并不因為此事怪罪Google,因為那正是讓Google如此特殊和吸引人,被稱作“谷人希”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