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20年來再次站在十字路口。
隨著它連續10個季度沒有達到華爾街的預期,硬件、軟件、服務三大主營業務相繼出現縮水,所有人都意識到IBM又將面臨轉型,但將轉向何方?20年前,郭士納曾經引領IBM向高價值服務轉型,從而挽救了瀕臨解體的IBM,但在新的時代誰來破解IBM的轉型迷局?
不可否認,作為IT風向標,IBM曾經是無數企業效仿的對象,它提出的每一個理念似乎都能引領下一個市場熱點。但正因為如此,IBM的轉型之道也同樣沒有前車之鑒。也就是說,真的很不幸,IBM只能靠自己。而這一重任就落到了IBM百年歷史上首位女性董事長、總裁兼CEO羅睿蘭的肩上,和她一同面對的還有IBM全球40萬員工。
“每一代IBM人都有機會和責任去重塑我們的企業,這是屬于我們的時代。”羅睿蘭已經向全體IBM員工發出了深情邀請。也許你正在為羅睿蘭捏著一把汗,但她卻信心滿滿,在她看來這一重任既是責任更是機會。
那么,IBM要如何轉型?
大膽地放棄
就在10月底IBM新一季財報出臺之際,羅睿蘭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果斷放棄前任彭明盛在2010年制定的五年財務規劃——即到2015年IBM每股收益達到20美元(預估今年每股受益也達18美元)。
為什么?
這是一個巨變的時代,而站在風口浪尖的絕對是IBM。它因為曾經的端到端方案和服務能力,而首當其沖在各個領域都直面新的挑戰。端到端曾經讓IBM獲得了更高的利潤,但這個巨變時代的本質就是長尾效應改變游戲規則。
但IBM擅長的是典型的精英式高價值服務,畢竟它支撐著全球90%的銀行、80%的航空公司、70%的企業數據。尤其在顛覆傳統IT商業模式的云計算趨勢下,長尾不再代表低價值,而是新的商業機會,也就是說“逆襲”已經成為這個巨變時代的常態。云計算來了,企業正在減少直接購買產品的預算,他們更看重的是業務的能力和實施的結果;大數據到了,企業仍舊關注數據的分析,但是也在乎更為廣泛的客戶數據來源;移動和社交同樣襲來,B2B已經不足以滿足企業新的需求,B2C2B的商業模式倒逼IBM去了解“客戶的客戶”。從大數據角度看,“客戶的客戶”未來也許不僅僅是普通的消費者,還可能是物聯網時代各式各樣的設備。
可見,長尾效應也是 “圍墻垮塌”的始作俑者,它讓井水不犯河的市場因為數據而融合,你看消費市場和企業市場之間的圍墻已經被推倒;它讓原本沒有競爭關系的企業在新的領域展開競爭,零售商亞馬遜搶占云計算先機就是最好的例證;它還讓原本毫不相關的企業展開新的合作,比如近日IBM和蘋果“云+端”合作就備受關注。
就是這樣一個混沌的時代。
現在可以輕松得出結論:身處這個時代,IBM舊有的財務目標早已不合時宜。但真正能坦然面對投資者放棄這個目標卻不可能輕松。作為一個在IBM工作超過三十年的“純藍”,羅睿蘭經歷過IBM歷史上形形色色的轉型和重塑,還曾經主導了IBM向服務轉型的卡位之作——收購普華永道。她的勇氣和魄力是有目共睹的:放棄曾經的財務目標,集中力量開始新的戰略轉型。
擁抱一個新世界
從今年IBM的系列巨變來看,羅睿蘭的果敢加速了IBM的自我重塑:
20億美元收購公有云企業Softlayer,12億美元興建全球40個云數據中心,10億美元投資PaaS平臺BlueMix研發,10億美元組建新的沃森集團,23億美元將x86服務器業務賣給聯想,倒貼15億美元將芯片制造業務賣給GobalFoundries,30億美元投資新型芯片的研發……短短十幾個月的時間,IBM內部就完成了超過100億美元的并購重組,并在今年3月提出了新的發展方向CAMS(云、大數據、移動、社交),這被外界普遍看作是IBM的轉型戰略。
但對于羅睿蘭來說,內部重塑還遠遠不夠。因為與郭士納時代不同的是,整個產業正在發生巨變。兩種商業模式的對撞,需要IBM煥發新的企業基因,這意味著羅睿蘭還必須要將IBM的命運與新的時代緊緊相連。
據悉,僅僅到任幾個星期后,她就率領17名高級副總裁從IBM總部——紐約飛赴創新的源泉——硅谷,這在IBM百年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為什么她格外在乎這些創新型企業?或許她早已發現,正是他們專注于長尾市場,正是他們在“推倒圍墻”。IBM的轉型成敗與他們息息相關,只有IBM順應時代的巨變快速滲透長尾市場,CAMS才能獲得新的生命力。在羅睿蘭的積極推動下,蘋果、微軟、Twitter、騰訊、SAP……在今年下半年都相繼與IBM結為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組成了一個IBM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新型生態圈。
顯然,從上百億美元的內部重組到與新型生態圈的建立,羅睿蘭正在精心布局。如果說,承認五年財務目標無法實現是IBM破解轉型迷局的第一步,然后呢?
在云中橫縱聯合
云計算正在顛覆從硬件、軟件到服務的整個IT體系,也是IBM轉型的主要動因之一。“從長期來看,相對于技術變革,云計算的意義更多的在于建立了新的商業模式。”羅睿蘭表示。
在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并存的云計算市場,IBM過去固守傳統私有云的技術優勢,而怠慢了公有云這種更能體現新型商業模式的市場。畢竟,公有云和IBM熟悉的企業市場大相徑庭,亞馬遜掀起的價格大戰更讓IaaS領域利潤微薄。但這是一個顛覆性的市場,因此,IBM也拿出了大型企業在新興領域屢試不爽的收購策略,于去年以20億美元將公有云企業Softlayer收入囊中。
不過,每個企業的基因不同,進入公有云的路徑依賴也就不同。如果說亞馬遜的初衷是為了將閑置的資源效益最大化,微軟是為了繼續另一種軟件許可證的延續,那么IBM提供公有云是為什么呢?那些應用IBM軟件、硬件或服務的大中型企業也會投入云的懷抱嗎?IBM必須得找到自己的優勢路徑。
這時,混合云成為破題關鍵。盡管公有云價格戰此起彼伏,但多數企業客戶仍持觀望態度,究其原因就在于,公有云在可靠性、安全性、管理服務等關鍵指標上還不能替代現有的IT系統。于是,IBM以CMS企業級云管理+Softlayer公有云實現全面覆蓋。CMS云以IBM優勢的外包服務為基礎,以業界唯一的操作系統級、單虛機99.95%的SLA和相關管理服務為特色,完全匹配目前的企業核心業務IT環境,而Softlayer云則以其靈活易用的特點滿足企業對公有云的需求。盡管目前肯將核心應用放到云上的企業客戶并不多,公有云利潤也并不豐厚,但混合云才是下一階段,現在卡位是IBM必須要下的賭注。不論這種判斷何時可以帶來效益,IBM已經明確了自己的優勢路徑,即對行業和企業的理解在混合云的時代尤為重要。
10月底,騰訊云就與IBM在“行業SaaS應用公有云”上展開戰略合作,騰訊云將提供IaaS公有云或專有云的運營和管理,IBM將提供在智慧城市、智慧醫療等領域的云化咨詢服務,并將IBM SaaS部署在騰訊云上進行銷售。當然這種合作并非唯一,不過從這一合作中至少可以看出,互聯網企業的云服務也需要IBM這種對行業和企業的深刻理解和服務能力,從另一個角度肯定了IBM在云上的優勢路徑。
但是,IBM在云中的迷局還遠不止這些。
在云服務中,IaaS/PaaS/SaaS作為三種服務形式已經被廣泛認可,IaaS經過亞馬遜多年的發酵正在步入價格戰的紅海,PaaS尚處于初級階段,SaaS市場規模最大。IBM該如何規劃投入產出呢?20億美元收購Softlayer布局IaaS,以打下云服務的基礎,10億美元研發BlueMix投入PaaS,以平臺力塑造在長尾市場生態圈中的影響力,但IBM還需要在市場最大、利潤最高的SaaS市場多下功夫。
不可否認,IBM通過積極布局軟件市場,目前已經可以提供上百個SaaS應用,但與這個市場的佼佼者Salesforce相比尚有差距,還要謹防被云轉型更晚的老對手甲骨文圍堵。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在于,IBM缺少ERP/CRM這些粘性更高的業務軟件。為此,IBM迅速布局,于10月與SAP展開合作,SAP 選擇IBM作為關鍵業務應用的首選云基礎設施服務戰略提供商。未來,IBM會不會收購這類企業,只有未來才知道。
另一個原因則在于,IBM的SaaS應用多局限在行業企業客戶,而云服務目前的大部分客戶還是初創企業和互聯網企業。于是IBM迅速與微軟展開合作,11月3日雙方宣布,將在IBM云和Microsoft Azure云上提供對方的企業級軟件,這意味著微軟Azure上可以提供IBM中間件,IBM 云上也能提供被中小企業廣泛應用的Windows Server和SQL Server,IBM的 PaaS環境Bluemix云開發平臺還能提供.NET運行環境。
看看這些云合作,你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即IBM云和騰訊云、微軟云、SAP云都有著直接的競爭關系,但是他們卻展開了云中合作??磥?,云的奇妙還在于它讓我們看到,未來的商業競爭也許不再是非此即彼,而是一種合縱連橫的新型競合關系。未來還會出現什么云中的奇跡?筆者只能說,云真的沒有現成模式可循。
從財報來看,IBM的云服務因此獲得了大幅增長,今年第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長超過80%。盡管云收入與IBM上千億美元的年收入相比,還不可能在現階段為財報帶來突破性改變,但隨著混合云被普遍接受,IBM的云勢頭不可小覷。而IBM積極擁抱新世界而建立的新型云生態圈效果如何,還要看未來實際運營情況,“大象”轉型畢竟需要點時間。
移動的四兩撥千斤之力
若是回到十年前IBM將PC業務賣給聯想的時代,你一定沒有什么質疑:IBM專注于企業級市場,放棄消費市場,這是符合當時高價值定位的。但是到了移動為先的今天,你可能會隱約有了新的想法:IBM如果能一直保留“小黑”,并成功推出移動端的“小小黑”,進而也如小米一樣從硬件轉向建立平臺,又會出現什么奇跡?這個平臺和企業級市場協同又會產生多大的能量呢?
這只是一環套一環的假設,顯然對于一家企業來講,基因不同領域不同。不過在今天來看,這些假設已經可以從IBM和蘋果7月剛剛宣布的戰略合作中洞悉未來。這樣的合作對于IBM是史無前例的,一個是硅谷的傳奇,一個是百年的基業,一個成功于消費級市場,一個專注于企業級市場,他們之間怎能擦出火花?這正是云+端的魅力,BYOD打破了企業級和消費級之間的圍墻,蘋果希望向商業市場滲透,IBM希望通過蘋果以B2C2B去影響客戶的客戶。尤其是因為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消費市場已經對企業級市場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倒逼作用。
不可否認,移動市場目前還是消費級企業的天下,也給了他們未來逆襲企業市場的機會,而IBM在消費市場的影響力早隨十年前的PC收購案煙消云散了。但IBM不能坐等移動市場的興起而無所作為,可以說兩年前收購移動公司MobileFirst在筆者看來是IBM近年來讓人眼前一亮的戰略性收購。它構建起IBM的企業移動平臺,盤活了現有的企業級軟件,也促成了與蘋果的合作。
如果說蘋果給了IBM移動端軟件一個酷炫的包裝,那么移動互聯如何創造未來則需要IBM更多的思考:它為IBM現有的企業級軟件創造了新的市場,它為大數據提供了更豐富的數據來源,它和云平臺搭配可以更靈活地構建新的生態圈,它和開發者配合可以更快速更全面地滲透長尾市場……
現在你該明白移動這一貌似消費級的領域為什么會成為IBM的轉型戰略了。移動是一種更廣闊的渠道,一個更創新的市場,一個全新的生態圈,更是一種接地氣的商業模式,一條將IBM和新世界連接在一起的紐帶。羅睿蘭深知,移動對于IBM就是四兩撥千斤的事兒。
大數據對接消費市場
IBM在大數據時代也有迷局嗎?這可能讓不少人困惑。首先,相較云和移動,IBM在大數據上的覺醒是最早的,布局也是最快的,甚至在它耗費200億美元巨資收購軟件企業的名單里,大數據也是最重要的方向。其次,IBM 在沃森智能分析系統上取得的成績足以讓業界同仁艷羨,羅睿蘭更是乘勝追擊,在今年年初宣布10億美元組建沃森集團,以加速商業化進程。
但是,從某種意義上看,云和移動都是為了大數據服務,如果沒有足夠的數據源,又拿什么去分析呢?另一方面,坦率地說,云、移動和大數據也不可能割裂看待,IBM在云和移動上遭遇的迷局也可能會擾亂在大數據道路上的腳步。
IBM在大數據軟件上的研發投入和積極并購,使得它在企業級大數據分析市場傲視群雄,但是,這依然是一種技術上的布局。而在商業模式上,大數據將創造更多奇跡。也許目前結構化數據仍然占據70%以上的價值數據來源,但是從個人消費者、甚至物聯網世界的傳感器帶來的信息將產生新的價值。著名的“啤酒與尿布”的故事就著實展現了大數據的魅力,未來大數據將改變人們的生活、工作和思維方式。而且,當IBM的企業客戶開始對自己的消費者數據著迷時,IBM開始發現以前B2B的商業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他們新的需求,B2C2B的商業模式倒逼IBM去接觸更廣泛的個人數據。
但是IBM首先要解決大數據從哪里來的問題。
近日在美國成功上市的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馬云就曾說過,阿里巴巴的價值不在于交易本身,而是在于數據。明白了這一點,你就不難理解10月30日IBM和Twitter在大數據上的戰略合作。據悉,IBM將可以對Twitter的數據進行分析,并將這些數據整合到IBM的企業解決方案(包括沃森云平臺)之中,從而更好地為企業用戶服務。
看到了吧,這個合作也包括沃森。沃森是人工智能率先商用的典范,也就是說,具備一定自學習能力的沃森是個最聰明的系統,但它也需要接觸外面的世界才能更加優秀。其實沃森已經在努力“上學”了:今年年初IBM已經將沃森搬到了自家的公有云平臺Softlayer上,9月IBM還迫不及待地推出了免費的沃森移動版本。
免費?有沒有搞錯?也許你當時可能疑惑,專注高價值的IBM怎么也玩起了互聯網企業慣用的策略。但在筆者看來,這正是IBM擁抱新世界的信號。曾經“高大上”的沃森一方面可以利用免費獲取更多的數據來源,持續優化自身的系統,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開發者和中小企業,快速滲透長尾市場。果真如此的話,未來沃森將成為IBM利潤來源的重要支柱。如果它可以順利進入更為廣闊的大眾市場,那么它將率先改變我們的工作、生活甚至思維方式,而IBM在消費市場中的品牌影響力也將通過沃森獲得重生。
中國成為硬件轉型勝負手
對于IBM的硬件轉型,相信業界人士一定很熟悉了:年初將x86服務器業務21億美元賣給聯想,10月又倒貼15億美元將芯片制造業務賣給GobalFoundries……羅睿蘭的改革力度之大,曾經讓業界誤以為IBM不再需要硬件業務了。
但是IBM做出了積極的回應,開放自有服務器芯片POWER的知識產權,與谷歌等企業共同成立開放的OpenPOWER聯盟,承認與x86服務器在同一市場上競爭,還投資30億美元用于未來碳芯片的研發。仔細聯系上述舉措,你會這發現些積極的回應都圍繞一個核心——POWER芯片,這是IBM硬件的根基。
那么IBM將在硬件業務上如何布局?
筆者認為中國一定是IBM硬件業務翻盤的勝負手。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目前服務器產業東遷中國也趨勢明顯:其一,浪潮、聯想、華為、曙光等中國企業不僅在中國市場規模超過國際品牌,在全球市場也榜上有名;其二,中國服務器市場不僅全球位列前三,而且在互聯網行業甚至傳統行業對云的需求都具有全球的超前性和特殊性;其三,中國是除美國外唯一具備服務器上下游完整產業鏈的國家;其四,中國對于自主知識產權的渴求要從“芯”做起,1250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正在建立。
IBM近日的舉措也就因此頗為耐人尋味。10月28日,中國POWER技術產業生態聯盟在蘇州成立,IBM不僅開放了最新的POWER8芯片知識產權,同意中國企業在此基礎架構上自主創新,構建自身的自主知識產權,還開放軟硬件系統,取消安全模塊,并允許加載中國的安全模塊。不難發現,IBM的這一舉措將盤活硬件業務的一盤棋與中國的服務器產業發展緊密聯系在了一起。
當然,IBM硬件的未來發展還將與包括軟硬結合力度、云計算突圍程度,甚至沃森的推廣范圍等諸多因素息息相關,但開放POWER芯片是盤活IBM硬件業務的本質之舉。
從高達上百億美元的內部重組,到與創新型企業的合縱連橫,羅睿蘭正在率領IBM 40萬員工共同經歷這個企業百年歷史上力度最大的重要轉型。這時筆者會突發奇想:如果沃森預測IBM的未來會是什么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