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得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法國經濟學家讓 梯若爾(Jean Tirole)(見題圖)是出了名的多面手。他的作品既有深度又有廣度,在多個領域縱橫捭闔。授獎的瑞典皇家學會特別提到,“梯若爾對競爭和反壟斷問題的研究值得獲此嘉獎”。
不過在我看來,很多人對梯若爾最感興趣的應該都是他2002年寫的一篇論文。在這篇文章中,梯若爾提供了一種很有說服力的解釋,讓人弄明白谷歌、Facebook這類風光無限的互聯網公司“為什么不對自己的產品收費”。這篇著名的文章題為《雙邊市場的平臺競爭》(Platform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由梯若爾和蘇黎世大學銀行學教授讓-查爾斯 羅榭(Jean-Charles Rochet)合著。
用最簡單的思維來看商業,無非是一家企業先找到供應商,然后擁有自己的客戶。而梯若爾在論文中提到了“平臺市場”概念——它兼具供需兩面。蘋果公司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蘋果向客戶出售iPhone,可它也在應用商店里出售應用,蘋果30%的銷售所得都由應用貢獻。
【圖注:Price/P:價格 Quantity/Q:數量 Consumer demand:消費者需求 Developer demand:開發者需求】
按照基本的定價機制,擁有平臺的一方(如谷歌公司和蘋果公司)可以向市場的兩方均收取費用,用最有利于己方的價格實現利益最大化——但這么想未免太過簡單。
應用開發者不得不考慮iPhone用戶的數量,因為這才極大影響他們推出iPhone應用程序的意愿。也就是說,擁有iPhone的人越多,開發者就越感興趣推出iPhone應用;反之,在app store在售應用的數量則是用戶要考慮的一個因素。如果市面上相關應用種類繁多,他們也可能更愿意買iPhone。
【圖注:Price: 價格 Old P:老價格 New P:新價格 Quantity:數量 Old Q:過去數量 New Q:新數量 Consumer demand:消費者需求 Developer demand:開發者需求】
如果放棄市場一方的收入,就會大幅推升另一方市場的需求曲線。按照這個邏輯,平臺方在一方市場施行“折扣貼現”策略就順利成章了。再次拿蘋果產品做例子,如果免費提供iPhone的應用,iPhone的需求就會大增,蘋果可以借機給iPhone打折,進一步刺激iPhone的需求。
而怎樣準確地估算定價,這可是個棘手的問題。梯若爾上述論文的一大要點就是,強調在同一市場雙線作戰的企業要有豐富多樣的策略。不過,互聯網就是雙邊市場的一個好例子,在互聯網世界,為某一方市場新增客戶服務的成本相當低。
換句話說,雖然Facebook的運營成本不菲,但Facebook為新增客戶服務的成本很低。谷歌同樣如此。作為搜索引擎的巨頭,谷歌檢索網絡的成本很高,聘用研究算法的工程師也明顯增加了公司的人力成本,但新增的客戶幾乎沒有讓谷歌增加什么成本。
因此,這些互聯網巨頭公司最常用的策略就是在網絡服務層面不向客戶收取任何費用,以此盡可能多地贏得客戶。贏得客戶之后,他們就可以在另一方市場獲利。如此看來,一方不收費是為了另一方獲取更高的回報,正如我們近來常聽到的一句話所說:
假如你分文未花就用上了一款產品,那你就成了商家(真正的)產品。
這并非互聯網企業獨有的主流策略。梯若爾在這篇同別人合著的論文中,展示了多種行業都有同樣的市場運作方式。只要存在一個擁有兩方的雙邊市場,無論平臺是否提供免費服務,消費者就可以同時是客戶、也是產品。
而網絡服務(往往是靠廣告模式來支撐)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在這種領域,即使企業在某一層面的市場提供免費產品,從經濟的角度看也是可行的。和這類網絡服務相比,其他領域的企業要在這種層面的市場付出更高的成本。事實上,由于市場的雙邊之間也會有互動,經營平臺的行業可能出現一家公司獨大的局面。
而今,全球發展的一個重要議題便是,如何監管那種會誕生“霸主”的市場。谷歌根本未向搜索引擎的廣大用戶收取任何費用,所以我們永遠無法找到谷歌擁有價格壟斷特權的證據。
按梯若爾的觀點,非但不能揪谷歌涉嫌壟斷的“錯”,還要保護這樣的市場環境。在獲得今年諾貝爾獎頒發后的新聞發布會上,梯若爾表示,監管機構要注意到,目前業內巨頭并未構筑進入市場的壁壘,若產生那種壁壘,新生代公司便可能無法取代前輩巨頭。當然,這只是梯若爾的部分看法,他還發表過許多論著,證明市場是復雜的,并非幾段話就能輕易歸納。
如果我們把梯若爾的觀點置換到廣義上的“市場監管”這個問題上,梯若爾的觀點都顯得更為正面:在更大的程度上,監管往往會出問題,那并不是因為決策者腐敗或者能力不足,而是因為需要監管的具體問題著實“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