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全社會形成保護公民信息的法治氛圍,只有讓泄密者付出相應代價,我們才能擁有更多的信息安全
快遞實名制后,如何保護用戶信息不被泄露?國務院法制辦16日公布的《快遞條例(征求意見稿)》,有望成為用戶信息安全的又一法律保障。根據該意見稿,快遞企業需定期銷毀快件運單,不得非法出售或泄露用戶信息,確保用戶信息安全。如若發生或者可能發生用戶信息泄露、毀損、丟失的情況,快遞企業應立即采取補救措施,并向當地郵政管理機構報告。
個人信息泄露,以及由此引發的身份冒用、經濟詐騙等等,已經成為現代人難以承受之重。于此,作為接觸、使用“個人信息”最頻繁的快遞行業,總歸是難脫干系。為了避免快遞企業成為信息泄露的源頭,最新公布的《快遞條例(征求意見稿)》也給出了專門性設計。其中諸如定期銷毀運單、不得出售用戶信息一類的規定,雖然還是顯得有些含糊、籠統,但總算是對現實問題作出了積極回應。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會和快遞發生關聯。由一次次快遞業務所累積的信息數據庫,無疑是驚人的。我們都知道,由于快遞行為的特殊性,其所收集到的公民信息往往是最新、最準確、最全面的。而且在現實中,一些快遞企業為了自身營銷之便,往往會有意地系統化收集用戶信息,這在客觀上增加了泄密的風險。這樣的背景下,立法予以專門規制,可謂正當其時。
那么,通過立法的形式,能否保護快遞用戶的信息安全呢?首先需要厘清的一個事實是,快遞業從業人員構成復雜、流動性大,這給企業管理增加了難度,也在客觀上沖淡了法律新規的預期效果。要知道,一次普普通通的快遞業務,就要經過多道流程,要經過多人之手。漫長的業務鏈條中,每一個環節都可能泄露信息。所以,倘若快遞企業沒有一套普遍行之有效的內部管控模式,“立法防泄密”的初衷可能會最終落空。
其實就行業整體而言,快遞業或許還處于發展初段。其不僅未能形成較為健全的行業道德,也未能形成較為成熟的行業秩序;許多快遞員未曾接受過標準化的業務訓練,許多快遞加盟店也是亂象叢生。倘若不改變這一既定的前提事實,“保護用戶信息”注定困難重重……該如何讓快遞業更注重保護用戶信息?這固然離不開以專門的法律條款予以敦促,但更重要的顯然還是,推動快遞業朝著標準化、規范化的方向深度改造。
只有全社會形成保護公民信息的法治氛圍,只有讓泄密者付出相應代價,我們才能擁有更多的信息安全。這一切任重道遠,由快遞行業切入治理,但愿會成為一個不錯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