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保護你 我的信用記錄
隨著央行近日發出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的通知,8家入圍民營征信公司引起了廣泛關注。放開市場引入競爭是好事,然而在當前個人信息保護和相關監管機制尚不明晰的情況下,征信數據從哪兒來、如何用、個人隱私咋保護,將是民營征信公司面臨的三大問題。
從哪兒來
哪些記錄納入個人征信?
“這次‘開閘’最大亮點就是騰訊、阿里巴巴兩家互聯網企業下屬征信機構入選。這使征信超越了金融交易概念,擴大了數據來源范圍。”長期研究征信的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吳晶妹說。
令公眾耳目一新的是,芝麻信用、騰訊征信都將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用個人在社交網站上的各種表現為用戶“畫像”、打分。這就意味著滴滴打車爽約、婚戀網站上重復征婚、淘寶上的差評等,都可能進入個人征信報告。
實際上,關注個人信貸以外的記錄并非民營征信機構的“新招”。在央行個人征信系統里,就已經包含拖欠電費、拖欠話費、偷稅漏稅等信息,只不過在信用報告中還未得到體現。央行征信中心黨委書記王曉明說:“我們歡迎民營機構加入個人征信市場,特別是‘三馬’的參與帶來了海量數據,不過如何篩選數據、挖掘出可以判斷個人信用水平的有效變量,還待技術創新。”
如何用
“民間報告”有公信力嗎?
從目前看,騰訊、阿里的個人征信數據主要還是源自本平臺的數據,并未接入央行征信中心。而中誠信征信、鵬元征信等資深征信企業的個人征信數據,還是來自銀行、保險公司、小貸公司,主要服務也面向銀行。
孔令強說,從世界經驗看,個人有效征信數據90%產生于信貸領域,90%使用也是在信貸領域。通過互聯網大數據挖掘,盡管不能得到收入等核心數據,但可以反映其信用變動的趨勢,這是傳統的信貸報告所沒有的優勢。
不過,這樣的“民間報告”要有公信力,不僅需要做到數據來源權威準確,最好要有一定的獨立性。目前不少公司的模式是既做基礎數據,又出個人評級報告;既收集來自銀行的數據,又利用數據和銀行進行業務競爭。
吳晶妹認為,征信市場剛起步,很難要求上游基礎數據提供方做到獨立,但下游征信報告分析提供方最好是獨立第三方。
咋保護
“我的隱私”會成“他人財富”嗎?
民營機構做個人征信會否出現隱私泄露,是公眾最為關注的焦點。某門戶網站的專題調查顯示,3000多名投票網友里六成不看好個人征信發展前景,絕大部分都是出于對個人隱私保護的擔憂。
我國《征信業管理條例》規定,征信機構不得采集個人收入、存款、有價證券、不動產信息等,但明確告知主體提供該信息可能產生的不利后果,并取得其書面同意的除外。但在互聯網時代,微信朋友圈、支付寶轉賬記錄等到底算不算個人隱私?一旦隱私泄露,應該怎么維權?
“防止侵害隱私,關鍵是把目的、知情和授權三者約定好。”吳晶妹認為,應當通過法律明確:在什么樣的情況和目的下,通過什么樣的手續,能獲得哪些個人數據;哪些數據不可以進入信用報告;發生糾紛后解決的途徑以及負責監管的政府部門是什么等。
再問個人征信業務“開閘”
我們的生活將有哪些變化?
日前,央行對個人征信業務“開閘”。用慣了“官方報告”的人們,面對新來乍到的民營征信報告,會擦出什么火花?更多選擇的“民營報告”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變化?
變化1
覆蓋范圍更廣
與信用發達國家比如美國相比,中國的信用卡滲透率較低,很多人沒有信用記錄,金融機構擔心風險不敢授信。
官方的數據顯然漏掉了不少個人的信用信息,這就為民間報告留下了探索的空間。比起傳統數據,互聯網數據涉及的范圍更廣,種類更多。
芝麻信用副總經理鄧一鳴表示:“央行的征信記錄還有未能覆蓋的群體,比如沒有過借貸行為、沒申請過信用卡的人,學生群體、藍領工人、個體戶、自由職業者等,這些常常被官方報告忽略的人群,可能恰恰是活躍的網民,可以通過互聯網上的行為軌跡,利用大數據分析評估其信用等級。”
變化2
融入點滴生活
來自于互聯網的信息包羅萬象,所包含的數據涉及網上銀行、電商購物、社交聊天、招聘婚介、交通運輸等方方面面。信用評價不應僅限于服務金融領域,最終也應該運用到人們生活的點滴中去。
也許,今后在相親網站上,可以通過信用數據篩選交往對象,防止騙婚;在租房時,可以通過出具信用報告,順利通過房東考察;在求職時,可以憑借信用報告獲得單位的認可;在租車時,憑借較好的信用評分可以免交押金……
變化3
“小處不可隨便”
“征信行業的社會意義應不局限于防范金融風險,而應該上升到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高度,幫我們更好地管理這個社會。”鄧一鳴說。
在加大信用信息的互聯互通后,很多以前認為不起眼的小事,或將成為你的“污點”記錄,嚴重影響今后生活。
信用已經不只是一種美德,而逐漸在轉化為一種財富。民營機構作為注入征信業的一股新鮮力量,帶給人們更多期待,也在提醒人們,請珍愛自己的信用,從點滴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