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廣州市政府與阿里巴巴集團、螞蟻金服集團在廣州財富論壇期間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即日起,包括廣州BRT快速公交、南沙、花都全線和番禺部分線路在內的4000輛公交車,可以刷支付寶二維碼乘車。
一天前,阿里董事局主席馬云才剛剛現身上海地鐵,推廣阿里最新研發的語音購票、刷臉進站、智能客流分析等多項技術未來在上海地鐵的應用。而在半個月前,一向頗為低調的騰訊董事局主席馬化騰也在廣州為“地鐵乘車碼”站臺,乘客可以通過微信小程序中的“廣州地鐵乘車碼”掃碼入閘。
艾媒咨詢CEO張毅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認為,交通是最高頻次、高黏度的支付應用場景之一,智能票務是出行的源點,本質上微信和支付寶仍是在進行支付場景的搶奪;另一方面,產品有其生長、成熟和衰落的周期,支付關乎衣食住行,拓展支付場景也是兩者增加用戶黏性、延續用戶活躍度的共同選擇。
爭搶大眾出行場景
騰訊公司副總裁鄭浩劍在騰訊與廣州地鐵的簽約儀式上表示:“乘車碼致力于把移動支付延伸到大眾出行場景中去,希望通過乘車碼將移動支付技術與公交出行場景、行業生態融合發展連接起來。”
事實上,今年7月30日,騰訊與羊城通就合作推出了二維碼乘車,乘客在部分站點乘坐公共交通時,可通過騰訊乘車碼小程序實現移動支付。此外,騰訊的乘車碼還在青島、駐馬店、佛山、合肥、濟南、淄博、萊蕪、呼和浩特、常德、汕尾等多地上線。11月,微信支付也接入12306鐵路售票平臺這個由支付寶長期主導的平臺。
隨著騰訊乘車碼從公交向地鐵的縱深發展,騰訊在智慧交通領域的移動支付布局日趨清晰。針對客戶端,騰訊的“智慧交通”布局名為“0-1-3-5-7”。具體來說,0公里是指停車場無感支付,1公里是指共享單車,3公里是指騰訊乘車碼,5公里是指滴滴打車。
支付寶在2013年就提出了“未來公交”概念。當年11月,支付寶接入12306網站。據公開資料,在公交領域,支付寶也已和全國10多個城市達成合作,其中杭州、武漢兩個城市的公交車已經全線覆蓋。公交之外,在上海和北京地鐵,支付寶也部分實現了二維碼進出站的功能。
張毅分析認為,對微信來說,在社交領域還沒有競爭對手,更多的是防御戰,支付寶則希望通過支付帶動周邊應用,是一場攻堅戰。在與上海申通地鐵的簽約中,阿里展示的是多維的創新能力。
切智慧交通的“大蛋糕”
騰訊內部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城市公共客運量近1300億次,在公共交通領域每天有超過4億筆交易,這接近微信支付每天6億筆的交易規模,且公共交通移動支付滲透率低,目前仍在大量使用現金或交通卡進行交易。
艾瑞數據顯示,2017年二季度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市場中,支付寶市場份額占比從一季度的54%擴大到二季度的54.5%,微信支付背后的財付通由40%環比回落至39.8%。在兩者的貼身肉搏中,龐大的公交場景不容忽視。
事實上,在面對C端的支付之外,騰訊和阿里早已開始在交通領域的跑馬圈地,兩者一直以來都在積極爭奪各地政府和交通運輸部門,但交通的改造涉及到跨行政部門的數據采集、更新、維護以及共享交換,并非一日之功。
阿里提出了“城市大腦”的概念,在2017杭州云棲大會上,阿里巴巴發布城市大腦1.0智能治理城市系統。數據顯示,一年來,城市大腦接管杭州128個信號燈路口,試點區域通行時間減少15.3%,高架道路出行時間節省4.6分鐘。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認為,治理交通擁堵是城市大腦邁向城市治理、成為超級人工智能的第一步。
騰訊也通過云計算、LBS、支付、安全等基礎能力,為多省市提供系列智慧交通方案,包括公交一卡通、聯網聯程售票、高速ETC移動支付等省際互聯網運輸服務,此外,與合作城市協同推動實時路況查詢、區域熱力預警等便民服務,結合區域特色打造“互聯網+交通運輸”整體解決方案。
智慧交通的戰略布局絕不止于公共交通,而是將用戶出行生活的各個場景融合在一起,積累的經驗和數據將為智慧城市的運營提供支撐。
市場預計,全球智慧城市的總體市場規模將以24.4%的年均復合增長率于2025年達到約2.45萬億美元。其中,智能交通的市場預計將從2016年的720.5億美元增長到2021年的2207.6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維持在25.1%。
智能交通市場包含了智能票務、停車管理、乘客信息、交通管理、保險信息技術以及相關的服務等。根據媒體報道,我國智能交通系統投資額2007年為247億元,2014年達到837.69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約為19.06%,以該增長速度推算,2017年或達到1413.81億元, 2020年智能交通行業規模可達2000億元。
在張毅看來,在這個時點進入公交領域C端用戶的支付場景爭奪,一方面是消費習慣的成熟,更多的是移動支付在公交領域的擴展獲得了監管方的接受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