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區信息化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計劃到2020年,新區將全面建成基礎設施智能化、政府治理智慧化、民生服務普惠化、公共服務便捷化、兩化融合縱深化、產業體系現代化、功能區發展智慧化“七化”協調發展的“智慧濱海”升級版,為全面打造經濟社會發展升級版,加快建設國際化創新型宜居生態新城區,率先全面建成高質量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日前,由CIO時代學院與光明網聯合主辦的“第十一屆中國電子政務高峰論壇”在北京大學中關新園隆重舉行。與會嘉賓圍繞“創新驅動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論壇主題,探討新型智慧城市頂層設計、智慧城市與社會治理的關系、智慧城市安全防護體系建設等思路與實踐。本期理論版特摘編部分專家發言,為新區智慧城市建設提供借鑒。
北京大學兼職教授、工業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長 楊學山:
創新驅動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設
近幾年時間內,中國智慧城市的擴張速度、取得的效果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在這個過程中,智慧城市的發展無論是管理的體制、運行的機制還是技術的實現方式都是在創新中完成的。沒有創新,推動智慧城市發展是不可能的,所以創新驅動是伴隨著智慧城市一路走來的主題。當前,智慧城市發展還需要繼續創新驅動,但創新的一些方向、著力點和關鍵問題是需要認真總結和調整的。
第一,智慧城市的著力點和發展方向需要調整。在很多城市,智慧城市最少的有七八個到十個,多的朝著一二十個方向往前推進。這樣的發展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在城市的管理、服務和發展中,通過新信息技術的結合可以起到很多作用,但如何使這樣的“智慧”在醫療、教育、服務、交通等領域發揮作用,是需要認真考慮的事情。在智慧城市推動時,要先把問題匯總,然后再講智慧城市的思路、技術、平臺,能夠為解決這個問題起到什么作用。智慧城市的創新,首先是思維創新、業務創新,然后才是其他創新。
第二,從技術角度看問題是什么。“智慧”主要體現在我們掌握的數據更充分、更詳細、更加動態化。過去,無論是醫療、教育、城市管理,還是交通,都是數據隨著業務流在走,但智慧城市增加了新的東西,主要是感知、物聯。所有智慧的智能都是和感知、物聯結合在一起的,沒有它智慧的起點就不存在。感知物聯后還需有很好的傳輸能力、計算能力。我們對智慧交通、智慧醫療和智慧城市的管理,能否充分感知?目前,發展最快的是共享單車,它是基于感知能力的。但對于一個城市的交通體系而言,人流、物流放在一起后,我們的感知能力是否真正具備?如今感知能力不足是智慧城市發展的關鍵技術問題。其中有兩個關鍵問題:一是對很多事情的感知能力問題是需要通過創新來解決的,傳感技術本身需要創新。在這個方向上空間是很大的,95%以上的傳感技術創新是中低技術水平,這是一個核心問題。二是要將感知和業務系統緊密連接。核心問題是把計算和感知的語義性、對象事物處理的語義性連接成一條完整的有機鏈環,這還需要有新的處理方式,包括數據的處理方式和能力,而這個方式和能力是要和解決事情的過程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而不是抽象的講技術。不要把一些概念和要做的事情套在一起,雖然也叫創新,但它不解決問題,解決問題必須要從內部來解決。
第三,互聯互通是不夠的,還需要再向前邁一步。對于政府部門的工作,互聯互通使信息能與政府職責連接起來,這是十分重要的。但對于智慧城市,需要再往前走一步。在智慧城市的十幾到二十個要推進的業務中,大約三分之二是超越政府內部部門職責的,通常是和外部的人、企業連接在一起的。智慧城市的業務特征已經超越了電子政務,實際上,這個流程是需要重新構建的,把政府部門的各自業務部門連接起來,把水務、城管、養老等業務變成一個完整的業務流程,在不同機構的業務體系下,甚至是遍布全社會的狀態下,我們要構建它的流程。不僅要構建流程,還要把數據鏈從頭到尾表示出來。從頭到尾,從數據的來源、處理到保證各方面的利益,把這個過程想清楚,互聯互通是不夠的。互聯互通后,還需要把數據按照事物需求的質量、數量、時間、精細度、格式化一致起來,這樣才能真正完成它。這就需要作重大的創新,其實創新技術難度不大,但需要真正的前瞻性和高度,否則就是沒有基礎的創新。
智慧城市的創新,一定要把技術創新作為一個方面,重點是要把其他創新結合起來,共同創新。同時,在建設智慧城市時,要在解決什么問題、能解決什么問題中找到最大公約數,這也是創新。
清華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執行院長 孟慶國:
基于智慧城市的三種社會管理創新范式
供給式管理范式,更多的是政府部門主導的服務,而用戶處于被動的角色;合作型的管理和服務范式,側重于通過第三方平臺所倡導的一種合作所實現的方式;社會化管理范式,更強調社會化的方式,需要政府開放,需要社會的動員機制才能建立起來。當然,我們在逐漸通過這些手段來改變智慧城市、改善社會管理的時候,也面臨著很多問題。
第一種,供給式管理范式。這種范式下,政府作為主管部門、社會作為管理對象,搭建了很多平臺、采取了很多手段,為大家提供服務,同時對社會對象進行有效管理。這種模式更多的是政府自己搭建平臺,比如搭建政府網站、辦事大廳、網絡化平臺、熱線電話、APP等,或是政府信息化部門、智慧城市管理部門來做。這個平臺上所運營的內容,即所謂管理業務、服務內容也可能是政府部門,可能是政府業務部門,那么業務部門能否有效地將這些業務整合到平臺上直接決定著服務的效果。
第二種,合作型的管理和服務范式。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演進,合作型的管理和服務范式越來越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就像在支付寶、微信平臺,這些平臺企業、互聯網公司紛紛與城市政府合作,最具代表的如阿里巴巴與杭州市政府全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騰訊與上海市政府、深圳市政府都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所帶來的結果是使政府服務轉移到這些平臺上,與老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基于這種方式,所使用的平臺越來越依托于第三方企業化的平臺或用戶黏性比較強的平臺,這些平臺的用戶體驗非常好,用戶數量很大,將很多管理和服務嫁接在這種平臺上不僅能讓大家獲得更有黏性的服務,用戶體驗更好,同時也會使管理和服務變得更精準、更有效。這種模式被稱為“企業搭臺政府唱戲”,是政府和企業合作的范式。而且就這種范式而言,隨著未來技術的演進和改革可能會更進一步地向前發展,甚至會越來越多。其與第一種政府平臺相比,更強調管理主體或服務各方之間的互動參與方式,是一種平等的、更有效的、實現參與權利的方式。
第三種,社會化管理范式。智慧城市建設的推進和感知手段的發達,為社會治理創新提供了一種更有效的方式,而且在智慧城市的發展中,更加有效地推動了社會的協調、公眾的參與。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為處理現場垃圾,倫敦方面搭建了一個類似微博的平臺,讓大家看到垃圾隨手拍一下,發到指揮中心,然后集中處理,快捷地解決垃圾問題。這類平臺是企業化的或社會化的,服務內容可能在很多領域,可能不需要政府業務部門去參與,或者說政府部門是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搭建一種社會動員的機制參與服務與管理的提供,因此這類平臺的管理主題、服務主題是多元化、社會化的。而未來我們面對的社會主題可能不單單是自然人、企業,可能還有很多智能體、機器人,這就需要政府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態度來使用這類平臺。
總體來看,第一種社會管理范式,更多的是基于傳統政府的運作模式所搭建的借助智慧城市的很多手段和平臺所實現的管理和服務,這種服務是政府部門主導的,用戶處于被動的角色,政府扮演的是主導、獨占的角色。第二種是合作型的,側重于通過第三方平臺所倡導的一種合作所實現的方式。第三種更強調社會化的方式,需要政府開放,需要社會的動員機制才能建立起來。當然,我們在逐漸通過這些手段來改變智慧城市、改善社會管理的時候,也面臨著很多問題。因此,創新不單單是技術層面的創新,同時還要伴隨著管理創新等等。如果其他創新不能及時跟進,可能會使技術創新面臨非常大的阻礙。
北達軟咨詢合伙人 劉洪生:
新型智慧城市的頂層設計
從智慧城市發展歷程來看,新型智慧城市是在不斷總結以往數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設經驗的基礎上滾動建設的,是一個升級迭代的版本。政府要讓智慧城市建設不忘初心,回歸本源;讓智慧城市能夠提升政府服務能力,產生社會效益,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怎樣做好新型智慧城市的頂層規劃設計?第一,要領導重視頂層規劃設計工作。頂層設計并非簡單地按行業、按項目拼湊,設計的目的是為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大到城市病、小到某個領域的具體問題,都需要嚴謹的調研、科學的規劃設計。做好新型智慧城市的規劃設計可以參考一些成熟的方法論,比如美國國防部框架、美國聯邦框架、開放組體系結構框架等,結合國內類似城市的經驗,利用場景分析法、發展路線圖法、層次分析法、專家研討法、態勢分析法等進行規劃設計。設計中要以數據為抓手、以問題為導向、以用戶為中心,構筑可落地的方案。
第二,要千方百計地引導企業投資。政府的定位是提供公共服務,但是政府不具備相應的技術、人員,沒有運營服務能力,這就需要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完善智慧城市建設,國家也制定了相應政策,鼓勵創新PPP模式讓企業參與投資,解決一直依靠政府投資,投資效益低下和難以長期運營的問題,讓智慧城市能夠可持續發展。引導企業投資并不等于一切都滿足企業要求,要做好企業的定位,在新型智慧城市的規劃設計階段要減少利益攸關企業的參與,避免新瓶裝舊酒,重走投標賣產品的老路。應讓沒有利益關系的第三方獨立咨詢機構對智慧城市進行規劃設計,聘請獨立專家進行效能評審,使規劃設計方案符合地區特點,能夠落地執行,取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第三,要加強大區域統籌與規劃協調。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在很多地方是先開展地區試點,然后逐步推廣。新型智慧城市規劃設計不能畫地為牢,要根據地區情況注意自然資源、基礎設施、服務、產業發展、人才培養的銜接問題,注意區位特點和地區間的資源轉移與對接,根據城市特點具體分析,因城施策。同時還要考慮所謀劃系統的復用和推廣,做到一處建設多處使用,減少重復投資和浪費。
第四,創新思維與方法。新型智慧城市規劃設計要跳出傳統束縛,引進一些創新的思維和方法。比如“做加法”,互聯網雖然說不是萬能的,但是它和具體的行業、業務相結合的時候會解決很多老問題。比如說互聯網+政務服務就能讓人民群眾通過APP、手機辦理政務業務,非常方便?,F在流行的“兩微一端”多入口實現網上辦事、交流、咨詢,都是方便群眾、促進民生建設的舉措。還有很多城市建了掌上移動OA,提升政府行政審批效率,讓政府從源頭上解決效能無人監督,難以提升問題。互聯網+城市治理,借鑒互聯網思維,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方針,讓群眾參與到城市治理中,即使沒有龐大的網格員、巡查員、執法人員隊伍也能很快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互聯網+其他、+旅游、+商業等等,也都可以創造較好的模式,解決很多問題。
第五,充分利用新一代IT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讓智慧城市建設的信息系統具備更高效能,可根據性能要求平滑擴展避免推倒重來式的重復建設。例如,區塊鏈技術也可以應用在智慧城市建設中,區塊鏈技術稍加改造將能成為下一代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交換的核心技術,通過區塊鏈維護共享數據的安全屬性和訪問權限,保證數據的不可篡改、不可偽造、透明追溯和隱私保護,實現提供者、所有者、使用者之間的數據可控共享。通過智能合約實現數據交換激勵,鼓勵數據擁有者積極提供數據,幫助使用者按需獲取想要的數據,促進數據流動,盤活數據使用價值。
深信服首席安全專家 曾志峰:
智慧城市安全防護體系研究與實踐
對于智慧城市的安全建設,更多的是利益相關者最大的保證,是一個利益最大化的方式。今后城市的發展,汽車、物聯網設備、攝像頭,甚至供水系統、電梯系統,以及對APP的控制,都可以進入到城市里面,隨之,安全勢必成為城市發展面臨的一大難題,但是我們絕不能因為安全問題而阻礙城市發展。
所謂智慧城市是什么?更多的是提供智能化的服務、應用的創新。應用的創新離不開新技術的發展,當然,新技術使用時也會帶來很多潛在風險。比如云計算、大數據、移動應用,特別是虛擬化的應用,比如虛擬網絡、虛擬數據管理等等。在有安全風險的時候,要不斷提高智慧城市的安全保障水平。
對于智慧城市的安全建設,更多的是利益相關者最大的保證,是一個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可以通過智能化的手段,如新的技術、應用集成、數據整合,以及很多新應用,如共享方式、綠色低碳等方式,推動智慧城市發展。今后城市的發展,汽車、物聯網設備、攝像頭,甚至供水系統、電梯系統,以及對APP的控制,都可以進入到城市里面,隨之,安全勢必成為城市發展面臨的一大難題。比如隨著移動應用的發展,工具的防護手段存在的風險也是越來越明顯的,但是我們絕不能因為安全問題而阻礙城市發展。
智慧城市具有各個不同層次的安全風險,包括戰略風險、管理風險、技術風險等。戰略風險主要是本身的一些規劃、對風險的識別和責任的認定。特別是云計算發展以后,安全的責任、安全的邊界有點模糊。管理風險和應用風險更多的是新技術帶來的風險。智慧城市安全目標主要是保障智慧城市信息系統質量的安全,保障系統運行的有效性、可靠性,保障關鍵數據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最終實現智慧城市系統、安全、穩定地運行,提高社會、國家的管理水平和治理水平。從保護對象來講,要保護關鍵基礎設施,其中網絡法的實施、關鍵設施的保護已經成為國家最關心的保護對象。另外,對于智慧城市里面的數據資產,現在各種數據保護還有數據出境的保護都已經陸續頒布了,還有智慧城市的應用與服務以及融合共享的資源。這些是智慧城市在規劃、方案設計當中要重點保護的對象,尤其是數據、應用和關鍵基礎設施。
智慧城市建設能為省、市政府帶來什么價值?首先是提高城市中長期規劃的設計能力。智慧城市的建設能為城市規劃設計提高水平,安全規劃設計能為城市發展帶來很多保障。二是提高政府執政水平和管理水平,智慧城市建設的時候也帶動了很多產業的發展,成立了很多信息公司,如人才培養、業務水平,這些都是有保障的,風險管理水平也有提升。那么政府在智慧城市中應怎么定位,哪些事情政府要做?首先是戰略保障,把安全、智慧城市作為城市發展的戰略工作。二是規劃保障、政策保障,出臺相關的政策保障需要長期進行。還有資金保障、組織保障、人才保障、產業保障等。
安全的實施方法,特別是在政府里面,很多租戶、委辦局、企業,怎么做到精細化的管理而不是統一的策略?這就需要有一些新的安全防護。比如說安全資源池就是把所有安全變成一個池子,實施分配、彈性和擴張,靈活部署,只要符合一定的標準,不管哪個企業的都可以往里放,為每個租戶都實時控制好。隨著業務發展,設備可以隨時、實時地彈性擴展。對每個租戶進行靈活配置和業務編排。我們更多關注的是外網邊界安全,那怎么防護企業內部的安全?這也是需要大家重點防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