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美國學者埃里克拖·托普在新著《顛覆醫療:大數據時代的個人健康革命》中稱:“醫療保健的數字化,已經勢不可當。數字世界和醫學的交匯是不可避免的,變革已經在這個交匯的舞臺上初見端倪。”在沈陽,這種“端倪”具體翔實。
小小的卡片不再是簡單的就醫卡,也是遼寧居民的健康檔案——2013年3月1日,遼寧在沈陽首發居民健康卡,到今年底,遼寧持卡人群將達500—800萬人,2015年將100%覆蓋全省縣區。遼寧省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韓明惠介紹,通過遼寧省居民健康卡建設,可實現居民與醫療機構之間、不同醫療機構之間、醫療機構與社會公共服務等相關部門之間的信息互通共享。 健康卡的推及,讓醫療健康檔案有望成為大數據的網底。居民健康卡背后的健康檔案,一旦累積了足夠多的數據和樣本,巨大數據網底可以成為流行病學的圖譜,勾勒出地區疾病預防的重點,為今后疾控、保健提供準確的資料。
據報載,上海有著世界最大的電子健康檔案信息庫和PB級的醫學影像檔案庫。上海自2006年啟動“醫聯工程”,目前已完整收集38家三級甲等醫院數據,現又擴大收集范圍,覆蓋上海、廣州、武漢等城市和20多個地級市的近1億就診人群。一個病人只要到加入工程的任何一家醫院就診,就會自動生成一份電子健康檔案,進入海量數據庫,關鍵信息全部予以收集。政府、醫生、病人都能在這個“寶庫”各取所需。 在遼寧,雖然由于技術平臺等原因,涉及全省的醫療數據平臺并沒有統一,但不論是沈城醫院還是全省各家三甲醫院,都在內部醞釀著“智慧醫療革命”。
沈陽市第七人民醫院醫務科科長宿杰介紹,大數據平臺讓更多醫生有了難見、罕見病歷的資源庫。對常見病,這些信息化手段可以在患者還沒感覺的時候,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干預;對一些復雜罕見疾病,巨大數據平臺成為診斷助手和佐證。
不僅如此,大數據平臺帶來的便捷和效率也推動醫療救治的飛躍,尤其在一些搶救上。沈陽市婦嬰醫院副院長郜紅艷打了一個比方:外地轉院的高危產婦和急診手術患者,有了大數據互聯,在急診室里可通過網絡即時傳遞患者檢驗、化驗結果,特別是超聲影像結果,節約至少20分鐘的時間,而20分鐘在急診急救過程中有時會救命。
大數據,不僅將臨床治療推向新時代,發揮著對醫改的科技支撐作用,而且將醫療保健和疾病預防變得更加個性化、精準化。這種變化是一種從未有過的爆炸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