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功能與規模的不斷擴張,使我國不少城市展開了對智慧城市建設的思索與實踐,而憑借著先進的發展理念與創新精神,深圳的智慧城市建設水平已走在了全國前列。記者通過采訪了解到,這背后是一批實力強勁的信息技術和互聯網企業共同發力的結果。
全方位展示企業生態
在近日深圳舉行的AIoT+智慧城市峰會上,有觀點指出,當前智慧城市的熱點方向之一,是通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來建設企業信用體系。
記者在會上了解到,京東旗下的京東城市可利用人工智能為企業進行信用打分,不僅可以知道不同企業的信用風險,還可預測企業可能產生的信用事件,包括行政處罰和投訴等。
平安旗下的平安智慧城則亮出了“黑科技”——深圳市商事信用信息全視通,這是深圳推動智慧信用監管重要創新成果之一,頗受行業關注。記者采訪發現,這個由9塊60寸LED屏組成的大屏幕,可實時更新全市現有世界500強、中國500強及上市公司數量,商事主體數量與GDP、稅收等曲線圖,企業活躍度,企業生命周期與活躍度。
“它直觀、詳細地展示了深圳商事登記及信用監管對城市治理、經濟社會發展的拉動作用。”參與該項目建設的平安智慧城常務副總經理胡瑋告訴記者,該模塊不僅可以為政府信用監管打造統一的大數據分析可視化平臺,更讓管理者通過“一屏”、“一鍵”知全貌,為管理決策提供參考。
這是深圳在智慧城市進程中的一個縮影。在近日發布的《第八屆(2018)中國智慧城市發展水平評估報告》中,深圳憑借先人一步的城市發展理念與創新精神,以76.3的全國最高分拿下2018中國智慧城市領先獎。
此外,在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信息社會發展報告2017》中,深圳市信息社會指數(ISI)達到0.88,在全國地級以上城市中連續4年位居第一,被認為是國內率先進入信息社會發展中級階段的城市。
多家巨頭提供技術支撐
“深圳的信息化建設目前已經形成完備的體系,在智慧城市建設之初就非常重視頂層設計和體系化發展。”市經貿信息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深圳制作智慧城市建設模型的一個重要思路就是與大企業保持合作,由其來為智慧城市的建設提供長期支持。
深圳多家大型企業發力智慧城市領域,平安、華為、騰訊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本土企業,為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智慧支撐。其中,華為提出了“智慧城市神經系統——城市運營中心”的概念,將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與城市場景深度融合;騰訊通過對“互聯網+”合作事業部整合,開放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LBS、支付等基礎技術能力,涉足警務、醫療、制造業、金融、旅游、交通等諸多社會領域。
平安智慧城則聚焦智慧政務,將人工智能、智能認知、區塊鏈、云技術這四項全球領先的科技手段與“以人為本”、“共同治理”等理念相結合,打造面向政府的“總體設計+三通”智慧政務一體化平臺。
對此,胡瑋表示,智慧政務平臺能夠助力政府落實“規定動作”,做好“自選動作”,創新“科技動作”。“通過打造專注‘科技驅動+流程提效’的新型智慧政務總體設計,可輔助城市統籌開展智慧政務頂層設計,形成不同城市定制化的智慧政務整體方案。”
該公司的探索頗見成效。記者了解到,在日前舉行的2018年智慧中國年會上,平安智慧城依托智慧政務平臺解決方案獲評為2018中國“互聯網+政務”創新企業;其打造的“深圳數字經貿平臺”也被評入2018中國“互聯網+政務”實踐案例50強之一。
為市民帶來諸多便利
智慧城市這個看似“高大上”的概念,究竟可以為普通市民帶來哪些便利呢?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深圳已經實現在市場監管、人力資源保障、公安、交通運輸、住房建設等領域的300個事項“審批不見面、辦事少跑腿”,大大簡化了辦事流程。
深圳市政府辦公廳率先提出政務服務“秒批”新模式,推行“一庫三化”,通過系統自動審批、無人干預的機制,確保每項業務實現“同標準審核、無差別秒批”。截至目前,深圳市已有43項事項實現“秒批”。
同時,深圳已有多個部門利用“人臉識別”技術來簡化辦事流程,降低人為干預驗證結果的可能性。在社保領域,深圳市人社局通過與互聯網企業合作,利用“人臉識別”、“實人核身”等技術,為行動不便的退休人員、出國或異地居住的退休人員提供認證服務;深圳市住建局也利用人臉識別技術和智能服務系統,實現公積金賬戶認證“零輸入”。
智慧城市也極大方便了人們的出行,在包括深圳在內的廣東各城市,戶籍居民開車出門甚至可以用上“電子駕照”了。車主通過綁定微信小程序,出行可無需攜帶真實駕照,一旦在省內各地通行出現情況時,交警核驗車主手機上的電子駕照,通過掃碼即可處理相關事務。
“城市不只是鋼筋水泥的堆砌,也不僅是辦事柜臺的線上化,更重要的是以人為本,有情懷、有溫度地服務社會。”胡瑋向記者表示,關注城市智慧化建設從根本上是關注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實惠,讓城市的智慧化滲透到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