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應用可顯著推動智慧城市發展
公共安全。研究發現,智能應用可將城市傷亡人數減少8–10%。也就是說,如果以一個五百萬人口的高犯罪率城市為例,每年將有300萬條生命得到挽救。如將數字技術融入在警務工作中, 可有效打擊犯罪,減少30-40%的盜竊和襲擊等犯罪活動。在緊急情況下,不同水平的城市還能將第一批反應人員到位的響應速度加快2分鐘至17分鐘。
時間和便捷性。研究發現,智能技術可將通勤時間縮短15-20%。這相當于每個工作日節省15–30分鐘,每年節省2-4個全天的時間。
健康。研究表明,智慧城市可成為提升居民健康水平的催化劑,引導居民以數據為寄托進行健康管理。麥肯錫發現,城市可借助智能技術減輕8-15%的醫療負擔。發展中國家城市可利用數字技術進行公共健康干預(尤其是母嬰健康領域),或對傳染性疾病進行監測預警,這些都將助力城市健康水平實現跨越式發展。
環境質量。研究表明,城市可利用一系列智能應用將污染排放降低10–15%,每人每天可節省25–80升水,每人每年可減少生產30–130千克的不可循環固體垃圾,空氣污染給健康造成的不良影響可降低8–15%。
報告同時指出,目前的智慧城市應用可幫助城市實現不同程度的發展,總體可推動實現七成左右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但是,發展的顯著程度與各個城市現有基礎設施水平和基線起點水平息息相關。因此,單個智能應用在不同城市場景下的應用效果也存在差異。
“城市不可能隨手按一下開關,就安裝好技術系統,或者換掉基礎設施,” 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伙人兼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院長華強森(Jonathan Woeztel)說,“通過將智能技術融入基礎設施,終端用戶和服務提供商都能更好地進行決策,減少效率低下問題,并最終惠及城市居民。屆時,居民均能在需要的時間、以所期望的的方式獲得最為理想的服務。”
評估全球50個智慧城市發展現狀,北京、上海、深圳、銀川、香港入選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通過三個層次對全球50個智慧城市的智能應用部署及發展情況進行了剖析,這三個層次分別是:技術基礎、應用引入數量和范圍、公眾接受程度。其研究結果并非對智慧城市進行排名,而是對全球智慧城市發展的真實寫照。 總體而言,即便是目前最先進的智慧城市也仍然有很大發展空間。
有趣的是,在調研過程中,歐洲和部分其他高收入城市的居民對調查回復反響平平,但中國城市的調查結果卻顯示出了驚人的認知和普及水平。
調研中涉及的中國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銀川和香港。這些城市在智慧城市評估中均處于地區領先水平 ,其智能應用在公眾中的接受程度較高,這為其進一步實現智能應用規模化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北京、上海、深圳更是在公眾接受程度評估方面位列全球三甲。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公眾對智能應用的滿意度反饋一般,這為進一步優化智能應用的用戶體驗提供了空間。
中國城市的技術基礎設施水平普遍較高,具體體現為智能手機普及率高、智能電表推廣情況良好、以及智能監測覆蓋率高。上海、香港擁有領先的數據平臺,而深圳則是世界上無線互聯網覆蓋最好的城市之一。
智能應用的大范圍試點和推廣也是中國智慧城市發展的亮點之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智能出行應用在中國的普及情況, 包括共享汽車、共享單車、公交實時信息查詢在內的應用正被大部分中國城市居民接受。
麥肯錫全球合伙人呂文博表示:“中國,乃至是整個亞洲地區,擁有著年輕且龐大的數字化原住民人口,這為智慧城市的建設提供了非常良好的環境。與此同時,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又使得不少中國城市的“城市病”問題日益突出,無疑,如何利用科技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提升市民生活的質量和便利性,是接下來城市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打造智慧城市對政府與企業帶來的啟示
在傳統理解上,人們普遍認為如何利用數據和數字化技術解決公共問題是政府機構或者公共部門的工作,但實際情況并不盡然。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現,雖然政府機構及公共部門是近七成智能應用的真正擁有者,但這些應用的近六成的原始投資來源于企業或私營部門。可見,地方政府并不必事事親力親為,單獨提供每一種應用和服務。許多智慧城市都采用了借力生態系統的方法,通過與企業或私營部門合作投資,共同開發創新解決方案。
“打造智慧城市需要一個智慧的政府。政府和公共部門可以思考在哪些領域可以適當留出空間,為企業或其他私營部門提供創新余地。”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中國副院長成政珉(Jeongmin Seong)表示,“ 合作方越多,應用的使用范圍就越廣,數據的使用也會更有創意,從而帶來更出色的效益。
與此同時,智能解決方案也正悄然改變著城市基礎設施運行的經濟效益,促使管理部門對包括城市交通、廢物管理等在內的城市基本服務方式進行重新思考。而對企業而言,打造智慧城市無疑也為他們創造了新的機遇。多個行業已經開始逐步融入智能解決方案,變革現有的產品和服務方式。比如,藥店連鎖企業開始變身為遠程醫藥提供商,而房地產開發商開始將自動化系統、傳感器、出行方案等整合到其物業管理中。報告指出,那些尋求進入智慧城市市場的企業需要具備多種技術方案以及創新的融資模式,并能夠敏銳地洞悉公眾參與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