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一項由東南大學法學院學生進行的社會實踐調查顯示,南京新街口商圈近八成停車引導屏“罷工”。
停車難幾乎是每個大城市的通病,近年來隨著技術的發展,各種智慧停車系統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新思路。在繁華路段設置電子停車引導屏,通過停車信息的共享讓有需求的車主快速找到停車位,提高道路通行效率。但若電子停車引導屏長期處于“死屏”狀態,這樣美好的預期也難免落空。
報道認為,停車引導屏之所以“罷工”,一則所有者信息不明,監督投訴無門;二則重建設疏管理,要么壞了沒人修,要么信息與實際不符;三則維護人員缺乏技術培訓,甚至根本不會操作。其中,至少有兩個層面的管理“掉線”,即電子屏所有者和相關政府監管部門。把停車位信息接入電子屏本無技術難度,但一旦管理“掉線”,再好的技術福利、便民設施也有閑置之憂。
近八成停車引導屏“罷工”,再次告訴我們公共設施的建設和管理不可能一勞永逸。除了定期維修、保養,還要加強前瞻性管理。技術變革日新月異,公共設施都有可能面臨“時過境遷”,電子停車引導屏也難以例外。一方面電子停車引導屏的長期“罷工”,在一定程度上以使其淪為“雞肋”;另一方面各種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停車智能平臺不斷被開發引入,電子停車引導屏被取代并非不可能,到時又該如何?換而言之,面對“互聯網+”政府相關部門不僅要強化責任意識,還要在監管思維、服務切入點和服務手段等方面做出相應創新,方能讓智慧城市觸手可及、普惠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