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相對照,智慧城市的智慧水平將不斷提升,老齡城市的老齡程度正持續加深——因此,老年人的智慧城市應用能力決不能與之成反比。
你家老人有用智能手機嗎,能網約租車嗎,能微信支付嗎?會不會遭遇從線下延伸到線上的欺詐?
12月,2016上海智慧城市體驗周拉長至“體驗月”,方方面面展開了50項活動,鋪到大街小巷、高樓平房。滬上智慧城市建設水平已處于全國領先地位,但也開始面臨、或者說率先迎來另一類“城市”的挑戰,那就是:老齡化城市。
過去,人們常說“數字鴻溝”存在于城鄉之間;而今,不能不注意到,城市之內的最大“數字鴻溝”之一,正是老年人對種種智慧應用的陌生感。而且,基于各型終端的應用越多元、越智慧,老年人對它們的接受度可能越低。
在此意義上,建設“智慧城市”,恰恰是考量一座城市能否讓最大多數、最大廣度的人群享受“城市的智慧”。而何謂“城市智慧”,其實是讓城市變得更加“傻瓜”,包括老幼在內的每個城里人都會用,而且用得好。
上海是全國最早進入老齡化的城市。權威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上海戶籍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約436萬,比上年新增約22萬,同比增長5.3%。由此,申城老年人占戶籍總人口的比例首次突破30%大關,意味著大約每3名滬籍人士中就有一個是老人。預計2018年,戶籍60歲及以上老年人將超500萬,2020年將超540萬人。
不妨再看看《上海市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十三五”規劃》的目標:到2020年,初步建成以泛在化、融合化、智敏化為特征的智慧城市,其中包括基本形成具有“上海特色、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普惠化應用格局。可以說,城市智慧生活必然越發形態豐富,基于網絡的智能化醫療、教育、交通、養老等公共服務,將基本涵蓋“全體市民”。
兩相對照,智慧城市的智慧水平將不斷提升,老齡城市的老齡程度正持續加深——因此,老年人的智慧城市應用能力決不能與之成反比,否則從居家、出行到購物、看病,老人將不得不自行跨越一條又一條數字化的“溝”。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老革命遇上的新課題”。
譬如,近來城市老人走失現象日漸嚴重,不少家人也緊跟技術潮流,買來為防走失而設計的智能手環等,用于定位、跟蹤或警示等。然而,相當一部分老人卻并不理解、也不配合,說到底可能是處于對IT“新式武器”的焦慮、畏懼乃至抵觸心理。另外,眼下也有眾多老人玩起了微信、微博、客戶端,但一離開家,他們便多多少少對數據流量的耗費敏感,不敢或不愿多用。當然,還有網上支付、網絡釣魚等信息安全問題,中青年尚無足夠免疫力,何況老者?
因此,如何促進老年人融入無時無處不在的智慧城市,既需要專門化、適應性地開發老年版智慧應用,也需要社會教育、政府服務層面多多針對老年人的數字生活開展感知、體驗與普及活動。唯有占比三成多的數百萬老人,真正參與智慧城市的各種“傻瓜化”應用之中,“智城”才能真正稱之為“智”。此乃大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