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體驗過用掃碼來代替開鎖的公租自行車嗎?要是沒有,那你真的就OUT了。
這些散落于京城大街小巷的亮麗自行車與一般刷卡取車的公共自行車不同,這些被稱為“摩拜單車”的都市新寵非常智能,既不需要辦卡,也沒有固定停車位。依靠互聯網+大數據,手機掃碼代替了開鎖,單車的位置變成手機地圖上的一個個點,公共自行車真正流動起來,使用變得觸手可及。
交通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是長期存在的難題,而在一座座正在變得越來越“智能化”的城市中,類似的難題正在通過現代化的手段被破解。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認為,為解決全球范圍內城市人口不斷膨脹、資源短缺、環境污染、交通擁堵、安全隱患等問題,建設智能城市已成為當今世界城市發展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
中國工程院通過調研分析,中國很多城市近年來智能化發展的規劃與實踐,遠遠比歐美的“智慧城市”內涵廣闊得多,且是一種深謀遠慮的計劃,因此,中國工程院提出更適合國情的“智能城市”的概念。為什么要發展智能城市?中國的智能城市建設有著怎樣的特殊性?如何更好地建設智能城市?在中國工程院近日主辦的“知識服務與智能城市”研討會上,與會專家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大數據是重要支撐如何把握歷史機遇,開啟智能城市之門?周濟表示,城市大數據是智能城市實現“智能化”的重要支撐資源。
“人、機、物三元世界的高度融合引發了數據規模的爆炸式增長,世界已經進入了網絡化的大數據時代。近幾十年,我們通過互聯網產生的累計信息量是人類過去千年的總和。全球數據不僅快速增長,而且已經滲透到每一個行業和業務領域,逐漸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和戰略資產,蘊含著巨大的價值。大數據處理技術深刻影響了經濟、社會、教育、醫療和行政管理等多個領域,極大促進了產業發展轉型、管理方式變革和社會效率提升。”周濟說。
為了讓大數據真正成為智能城市的智慧引擎,世界各國都在加足馬力研究如何充分整合、挖掘、利用數據資源,發揮大數據優勢。“西方以美國對智慧城市的評估最高,而東方以中國的實施規模最大。”中國工程院院士潘云鶴說。
據潘云鶴介紹,國家發改委、住建部、工信部、科技部等相關部委以及各地市政府都非常重視“智慧城市”的建設。當前“智慧城市”在中國是一個熱詞,各地申報試點的積極性很高。據2014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有超過400個城市在“十二五”規劃或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建設智慧城市,計劃投資合計超過2萬億元。
“企業版”或難擔重任智慧城市是人類社會在應對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各種城市病和安全挑戰,在全球開展的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實踐創新。
盡管全球都在高喊建設智慧城市,潘云鶴卻對智慧城市的中國化發展提出了不同的見解。“IBM公司在2008年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其目標是落實到公司的解決方案,打造智慧的交通、醫療、政府服務、健康、電網、水務等。但是曾有一位中國城市的市長在仔細參觀某信息公司對各種智慧系統的介紹后,失望地評價‘這樣的智慧城市沒有市長的視野’。”潘云鶴說。
為什么中國市長會對企業構建的智慧城市系統不滿?什么才是中國城市管理者眼中的智慧城市?
“企業對智慧城市的目標設計主要集中在城市的運行管理,而中國城市管理者所肩負的重任,不僅是城市的運行管理,還要關注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綠色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因此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的目標需要滿足的關聯模型更加復雜。”潘云鶴說。
歐美國家已經走過了大規模城市化和工業化時代,已不需要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然而,“我國在城市管理方面面臨著很多與國外不同的挑戰,比如在我國的城市中,既有‘城中村’的問題,也有空城的問題;我國的物流成本高出歐美1倍;交通擁堵使得特大城市的人均通勤時間接近1小時;一些地方還面臨著空氣污染、水污染等諸多問題。”潘云鶴說。
很多企業往往單一地從信息化角度解讀智慧城市,通過技術和設備層面推進智慧城市建設,這難以解決中國城市發展的復雜問題。潘云鶴認為,中國的城鎮化發展階段決定了“智能城市”在我國的發展將會被賦予更加豐富的內涵與實踐,中國城市的智能化發展路徑必然是獨特的。
潘云鶴認為,中國智能城市的階段模型應該是:城市數字化、城市網絡化、城市大數據、城市智能化,目前,多數智能城市的工作處于數字化和網絡化的階段,應該及時進入大數據階段,并為智能化階段做好準備。
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數據聯通很多智能城市建設都是從智能交通、智慧醫療、智能城管、智能電網等應用系統開始的。上述應用系統是智能城市的入口層,從此切入是正確的選擇,但智能城市的建設是個由淺入深的過程。
如何進一步推進智能城市建設?專家認為,要以實用性為目標,打通數據孤島、加強城市各部門的大數據聯通,運用大數據、網絡化和人工智能,推進高水平決策和高水平應用。
目前,城市中的大數據十分豐富,有城市建設的數據、環境的數據、經濟的數據、企業產業的數據等,但城市的各種數據大多被條塊管理體制分割,需要將它們打通與匯聚,并合理地共享與應用。這樣,才能將城市大數據豐富的價值轉化為城市發展的巨大動力,為城市政府管理與服務決策、經濟發展、民生保障提供智能化支撐。
誰來聚集和鏈接這些數據?僅僅依靠某一方面的力量難以做到,需要政府、學術機構和企業的相互合作。
中國工程院院士、航天科工集團二院科技委副主任李伯虎認為,大數據的聯通并不容易,其具有數據體量巨大、數據產生的速度快、處理速度快、數據類型多樣等特點。應該建設智慧城市大數據平臺,這個平臺由存儲層、計算層、服務層、應用層和統一管理系統組成,運用這樣的平臺實現海量數據的分布式存儲,大數據快速訪問,分析挖掘有價值的大數據等。
“充分利用大數據將大大推進智能城市建設,可以實現城市系統及活動中人、機、物、環境、信息自主智慧的感知、互聯、分析、學習、決策與執行,進而使城市服務系統精準化、高效化、智能化運行。”李伯虎說。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在智慧城市大數據平臺建設上已經有諸多實踐。針對貴州省區域、產業和工業企業的實際需求和問題,科工集團構建了以區域服務云平臺、產業服務云平臺和企業服務云平臺為核心的貴州工業云。
大數據平臺在貴州發揮了很大作用。李伯虎說,“中航力源液壓公司依托貴州工業云平臺開展協同采購業務,帶動上游200家供應鏈登云,實現透明化、陽光化采購,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烏當區工業企業依托工業云平臺眾創空間開展企業內外部創新,把企業技術攻關、研發設計通過平臺開展內創、外創和眾包,加速區域協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