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智慧城市(智慧國)建設啟動較早的地區,新加坡目前智慧城市的排名世界靠前。
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中國區司長莊慶維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新加坡的最新規劃已經在朝著物聯網的方向發展,他認為,建設智慧城市最重要是能做得深做得透,不能停留在表面,政府應制定一些政策和標準來拉動企業的參與。
《21世紀》:中國近幾年地方智慧城市建設非?;馃?,不少地方也都出臺了智慧城市的行動計劃等政策,你如何看待中國目前的智慧城市建設?
莊慶維:中國目前很多城市智慧城市都發展得很快。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對智慧城市極為重視,政府的投入力度也很大。在技術方面,可以說中國跟新加坡沒有什么太大的差距,甚至在很多技術領域,中國都有更為創新性的想法,所以新加坡在這些領域也需要向中國學習。
我們認為,“智慧城市”只是一個口號,而不是一個終點,智慧城市建設主要還是要看怎么利用政府的政策和資源,通過技術的手段來改善人民的生活。
從新加坡的經驗來看,新加坡打造“智慧國”也并非最近幾年的事情,新加坡從2006年就推出了智慧國的相關規劃,去年年底,我們又推出了“Smart Nation2025”的規劃。從規劃的角度來看,雖然具體的技術方面有一些重點跟之前會不一樣,但是我們最終還是以市民為主,達到發展產業、打造更高效的政府、創造更舒適的居住環境這三個目標。
《21世紀》:你認為智慧城市建設中比較重要的方面是什么?
莊慶維:有一點我們一直沒有改變的是,新加坡對數據的重視。
在1990年時我們就打造了全球第一個電子貿易窗口,打通政府部門信息壁壘,這三十年來我們一直在堅持,這個系統一直在演變,從政府部門信息的互聯互通,一直在深化。現在不止是政府,我們也把將相關的企業帶進這個系統,特別是跟貿易相關的企業,如進出口企業、物流企業、運輸企業、銀行、保險公司等,這樣一家一家、一個產業鏈一個產業鏈拉進來,通過政府補貼,讓這些貿易企業有信息化的水平,打造一個深度鏈接的這樣一個生態系統。
正是基于這個原因,盡管新加坡生產成本很高,但很多跨國企業要到新加坡設立總部,新加坡的辦事效率是其他國家達不到的。我們在每個領域都打造了互聯互通的平臺,從政府與政府之間,到政府與企業之間,到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互聯互通,2020年新加坡的一個方向是政府跟傳感器的互聯互通,即物聯網。
舉個例子,新加坡已經實現個人所得稅申報的自動化,非常方便,這項業務就是基于大數據的技術上實現的。在未來的5到10年里,這個工作還將深化,將傳感器的數據連接起來。我們的理念就是做深做透。
《21世紀》:在重視數據的同時如何去防范數據開放所帶來的風險,新加坡的經驗是什么?
莊慶維:是的,我們也遇到過安全問題,政府中的匿名數據不牽涉到個人的數據是可以開放的,但牽涉到個人的數據開放的前提,是多個數據來源整合在一起時不會導致個人信息泄露。
怎么做到呢,在開放數據的前提下,要有個人信息保護法來限制企業手機儲存利用分析使用數據,待企業的數據使用自律性培養起來的時候,未來可以逐步放寬對相關數據的公開,因為真正的價值存在于這些數據之中,所以我們在2012年就發布了《個人信息保護法》。目的就是有法律保障,才能逐步進行數據公開,沒有數據保護法去公開數據,市民甚至企業會對公開數據產生抗拒或者失去信心,對未來公開數據的發展帶來很大的阻力,個人信息保護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需要推出的政策。
《21世紀》:你怎么看待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政府角色的變化?
莊慶維:我覺得需要有一個很好的協調政府部門之間信息需求的機制。新加坡有一個CIO的結構,我所在的部門IDA,職責類似于中國的工信部,我們也是充當了政府CIO的角色,新加坡所有部門的CIO都是由我們部門外派出去的,所有部門的IT項目都由我們統一規劃、統一招標。統一準備需求,這樣的體制可以更好地協調各個政府部門之間的信息需求,確保和減少重復建設,提高資源共享。
《21世紀》:你對中國智慧城市的建議是什么?
莊慶維:我認為建設智慧城市最重要是能做得深做得透,不能停留在表面。比如,打造貿易網很容易,但是打造互聯互通的生態系統是需要時間的,需要很多企業配合來統一標準,需要政府的力量來拉動企業的參與。政府應制定一些政策和標準來拉動企業的參與,但這些工作需要后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