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1日,冬天的一個普通日子。因智慧城市建設,宜昌市民感受到了不一樣的生活。
早高峰,夷陵大道與江海路交會處交通運行暫時不暢。大公橋交警中隊通過數字勤務室交通管控系統及時調整交通燈放行時間,僅用10分鐘就疏通了道路。
上午10時,患者張先生走進市中心人民醫院門診大廳,用手機預約掛號,隨后用手機支付。他說:“掌上智慧醫院真方便,不用排長隊啦!”
下午3時,宜昌市六中“智慧校園”內,學生能在走廊上網,班級牌成了能播放照片和視頻的一體機。“智慧課堂”學生上課不拿書,在平板電腦上看課文、做習題。
在智慧城市建設中,宜昌以民生需要為導向,建立了信息惠民的多方面保障機制,多部門信息共享已實現,城市云平臺建設等多層次基礎設施已建成,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市民e家”等多種服務方式已運行,社保、教育、民政等多個惠民項目已見實效。
信息惠民,讓城市變得更智慧;信息惠民,讓市民辦事更便捷。
感知:民生領域典型應用
在宜昌,一批部門和行業信息化程度已經比較高,智慧城市的雛形已經顯現,老百姓已經感受到了便利和實惠。
近3年來,宜昌市先后投入資金3億多元,并拉動社會投入10億元,精心耕耘于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社保、智慧社區、智慧養老等領域,從而實實在在地提升老百姓幸福生活指數。
在市中心人民醫院門診大廳,患者只需進入掌上智慧醫院,就能完成預約掛號、分級診療、導診查詢、就診記錄查詢、移動支付等流程。據介紹,該平臺月預約量近5000人次。
截至2015年10月,全市已初步形成了居民健康卡規范管理平臺,新農合對象發放居民健康卡普及面達92%以上。
日均采集卡口過車數據230余萬條,抓拍交通違法行為3000余起;路口交通違法行為查處率達到95%,部分重點路段交通違法同比下降75%;沿江大道實現信號燈自適應配時和“綠波”控制的區域,(下轉第六版)
平峰期間路口通行效率平均提高25%。
在宜昌城區,已初步形成了以200套地磁交通流量檢測設備為骨架,以宜昌市智能交通管理綜合應用平臺為中樞的智能交通體系,使管理更高效,出行更方便。
共享:“云”平臺聚合大數據
3000多個監控點,即時監控城區375個路口,還能監控500多個建筑工地和100多處污染源……宜昌市通過整合各部門信息平臺,建成大統一的“云平臺”,特別是在全國首創的視頻監控云系統,避免了多個部門重復建設形成“信息孤島”,綜合效益明顯。三峽云計算中心的支撐能力大幅提高,走在全國前列。全市公共數據交換共享平臺,實現了以人口、法人、空間地理信息為重點的政務信息資源整合共享。
接到火警后,應急指揮系統只需將報警人姓名和事發地址輸入到系統,就能精確查找到事發地的詳細樓棟、單元、樓層和門牌……宜昌市消防應急指揮系統依托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信息平臺,能快速精準確定事發地點,快速擬制救援最佳線路,全面掌握事發地周邊情況,全面掌握受困人員詳情,大大提升了消防滅火指揮、調度、決策、救援效率。
信息技術推動宜昌建設宜學之城。市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完成了全市835所學校、4.6萬教師、31萬學生數據數據采集,實現了全市中考報名和錄取工作。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教育觀念、教學方式變革創新,大幅度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
智慧城市,在居民社保業務辦理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市民感受深刻。
在宜昌,市民取得社保證明,無需再跑部門,交資料。目前,城區共有12萬離退休人員,8.4萬人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其中每月領取養老金的城鄉居民有近3萬人。
服務:居民辦事不出門
12月22日,記者在市網格管理中心大屏幕上看到,1比500的電子地圖直觀地顯示出城區所有的“人、房、物”等各類基礎信息和城市部件,劃片區域內總人口數量、男女比例等基本信息,挪動鼠標便一目了然。
“全人群覆蓋、全周期貫穿、全方位服務、網格化零距離。”宜昌致力打造全生命周期網格化信息惠民“宜昌模式”,“網站辦事一頁通”、“市民e家”、“手機一點通”、“12345市長熱線一號通”、“電視一屏通”、“社區服務一站通”等“六個一通”,暢通了信息惠民服務渠道。
在宜昌城區,每年新增加60歲以上的老人2萬多人,但申報老年證和老年津貼,沒有一份紙質文件。老年證的辦理都是由社區網格員上門采集信息、上傳、打印證件,再送證上門的。目前,宜昌市老年人在60歲和65歲生日前夕就能領證。
據市智慧城市建設辦公室總工程師胡宜春介紹,今年來,市委、市政府加快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步伐,“六個一通”的智能化為民服務方式越來越豐富,內容越來越充實。目前,正在加快智慧醫療、智慧食藥監管、市民卡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
高效,智能,方便。生活在智慧城市,我們的未來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