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人物:孫家棟,中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科學委員會主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
對話背景:第六屆中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昨在西安舉行,會議間隙,86歲高齡的孫家棟院士接受了華商報記者專訪,介紹了新一代北斗導航發展思路和未來方向。
據了解,我省北斗衛星應用示范項目已于去年4月啟動,重點應用于120急救指揮綜合服務系統、水資源監測系統等。
我國北斗導航系統有“短報文”優勢
華商報:今年3月30日,首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發射成功,這意味著什么?
孫家棟:“北斗”的發展有三步,一是試驗驗證階段,就是2000年首先建成北斗導航試驗系統,使我國成為繼美、俄之后的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第二步,到2012年底,我們面向亞太區域提供了運行服務。第三步,發展全球系統。爭取到2020年我們能和全球水平相當,并且還有自己的優勢技術。
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計劃發射30多顆,今年計劃4次共發射5顆衛星,其中有一次是“雙星”,其中3月已經發射了第一顆,還要發射4顆。這5顆衛星上天后,到明年上半年要全面驗證,驗證通過后再依次批量生產。
華商報:“北斗”全球組網后,有哪些優勢?
孫家棟:從指標來看,“北斗”和全球其他三大導航系統應該是不相上下,特別是我們有“短報文”的優勢,不僅知道我自己在哪,我還能讓別人知道我在哪,這樣就有了互動。當然這種互動用得多了,就得考慮帶寬問題,在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系統布局中我們會考慮。
下一步衛星導航要和人工智能結合
華商報:包括“北斗”在內的全球四大導航系統,未來能實現互聯互通嗎?
孫家棟:每個搞衛星導航的國家和地區都有這種想法,因為大家都是30多顆衛星,加在一起就有120多顆,精度就不一樣了,安全性也就更高了。互聯互通還會帶來一個新的技術趨勢,比如服務于民用航空領域,大型客機今后可以像無人機那樣有自動導航系統,逐步實現自動駕駛,飛行員只用在旁邊監控就可以。
華商報:“北斗”的大眾化應用在哪些方面可以先走一步?
孫家棟:“北斗”應用的發展比我預想的要快。這個項目對國計民生意義重大,比如汽車導航、公路交通管理、校車安全管理等。“北斗”的大眾化是不斷地推進的,天上提供技術條件,地面應用有3個重要環節,一是基礎器件,比如芯片技術提高和成本降低。二是設備,如手機、導航儀等的產業化。三是要成體系,衛星導航正在與信息技術緊密結合,在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促進下,極大地降低了衛星導航數據獲取成本,使信息互聯互通成為可能。下一步衛星導航要和人工智能技術結合,在智能交通、智能醫療、智慧城市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北斗”對高鐵的定位 已到厘米級精度
華商報:新一代“北斗”如何服務“一帶一路”戰略規劃?
孫家棟:這個有關部門應該已在做規劃了,我的想法是“北斗”對“一帶一路”的服務只要有想法,都可以嘗試。比如“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間的貨物通關,從成都發往法國的貨物,路上有沒有打開過,用“北斗”就可以監測。比如“北斗”通過地面增強系統對高鐵的定位已可以提高到厘米級精確度,中國高鐵走向“一帶一路”,北斗可以提供技術服務。
華商報:陜西在”北斗”產業中可以發揮怎樣的作用?
孫家棟:陜西地理條件重要,科技研究單位眾多,陜西政府對“北斗”非常重視,我認為西安可以通過北斗導航的技術應用,率先建設智慧城市,在“一帶一路”中起到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