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城市、信息技術、社會經濟,如果放在智慧城市的語境下,他們之間會呈現出怎樣的邏輯關系?
記者了解到,在傳統產業不斷被信息技術解構重塑的過程中,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這些技術,距離普通人的生活也越來越近。技術開始重塑定義生活的場景——滴滴打車、微信支付……當一個又一個生產場景、商務場景、生活場景被改變時,定義生活場景的城市也隨之改變,城市在技術的改造下,向著智能化、服務化、人性化的路徑越走越快。人、城市、信息技術、社會經濟,在智慧城市這個新語境里有了新的邏輯關系。
一、快速發展的城鎮化進程正成為推動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轉型的新動力。我國城市化模式迫切需要轉向“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優化生存環境”為導向的“集約型”和“內涵型”模式。
二、下一階段的“城鎮化”建設需要走“精細化管理”的“新型城鎮化”道路。信息技術在這一過程中充當了重要角色。
三、智慧城市建設也成為地方政府管理城市、引導城市發展提供先進的手段,并成為衡量城市科學發展水平的一把尺子。
四、需要注意的是,智慧城市的普遍做法是將高科技運用到城市管理,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朝著數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方向發展,使硬件設施全面改善,但是在改善硬件設施的同時要防止智慧城市成為形象工程。同時,智慧城市建設既要因城市制宜,也要統一標準,防止出現缺乏跨部門共享機制導致推廣難度大等問題。
五,智慧城市群建設開始成為新的建設方向。2014年,廣東開始主導打造珠三角智慧城市群、陜西主導建設關中智慧城市群、江蘇開始規劃蘇南智慧城市群……智慧城市群建設規劃與實施,意味著智慧城市建設,開始從經濟協同到管理、服務協同,并且開始逐漸打破地域的局限,在管理機制和信息共享上有所突破。
六、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逐步推進,城市信息資源體量越來越大,集中度共享度越來越高,通過智慧城市各系統之間交融協作,已經形成了一張高度復雜的“城市信息耦合網絡”。技術與城市的深度融合,讓網絡與傳統實體生活的邊界逐漸模糊,信息安全問題的危害也不再局限于虛擬世界,城市的信息安全問題開始凸顯。
專家認為,盡管目前智慧城市建設還存在一些問題,但從2014年已經開始逐漸破局,尤其是隨著一系列紅利政策的出臺——“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八部委《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這些政策的出臺,體現了國家對智慧城市建設的大力支持,也為智慧城市建設發展明確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