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奇點大學教授Neil Jacobstein、Brad Templeton、Raymond McCauley應百度百家之邀,在故宮太廟為200余位百家作者、羅輯思維會員舉行內容為《人工智能重塑生活》、《網絡計算沖擊未來》和 《生物數字技術創新爆炸》的專題授課。三位教授在不同的主題里,圍繞當下的信息技術、能源環境、未來變革等角度向到場的200余位參會會員,逐一分享了有別于傳統方式的知識傳遞,并且就其中多個話題與百家作者展開多層次交流。
作為有幸參與全天課程的參與者,我很慶幸自己在第一時間里能聆聽到這些前沿理念和技術,而這個過程中和百家作者交流探討的一些問題,也足以讓我自己在事后反復學習這些授課內容。當然,對于三位教授的授課內容而言,我根據其內容進行整理的幾個問題,亦期待能與更多參與者共同交流、分享。
1、技術過度是好事還是壞事?
Neil Jacobstein教授指出,目前我們所生活的方式大多是一個線性思維,而指數思維因為有巨大的變量,而未來有可能成為解決貧困、環境、能源等問題的重要依據。因此,指數思維推進的技術變革、技術增長等方式,都能在基于指數思維的基礎上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教授還建議目前在線性思維公司工作的同學,應該尋找具有指數思維的公司機會)。
而在這個話題上,我與多位百家作者在群里就技術通過指數思維得到提升后,會不會發生過度的問題。比如,當前的美容技術已經足夠使用,而通過指數思維讓目前這種程度的美容技術得到提升之后,會不會給現實需求帶來一定的阻力?一個愛美的姑娘在當前的美容技術下,可以通過美容手術變得更美,而人工美容技術過度的話,會不會帶來的結果則是毀容?
百家另一位作者莊帥對我的這個問題持不同看法。他認為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上會進行自我調節,因而不需擔心技術過度帶來的變異。他認為即便在能源問題上,技術過度帶來的結果也是趨于調節和改變方面,而在造成負面影響方面的幾率也不會是大問題。另一位百家作者羅東則認為,技術變革帶來的趨勢確實是樂觀,但需要基于當前的現實層面問題,比如能源問題就需要考慮現實狀況,而不是技術過度就可以解決能源的供給問題。
這個問題在之后的兩位教授的講解中也有所設計。Ray教授指出未來的基因序列問題上,就可以通過技術問題而對DNA進行觀察和選擇,而Brad教授分享的網絡計算和無人駕駛汽車等方面,也提出了技術對于變革現實環境的影響:即某些方面技術變革發展確實是當前環境所需(比如Google無人駕駛汽車),而一些技術變革則會帶來現實拷問(比如DNA觀察與選擇帶來的負面效應)。
2、技術如何突破當前桎梏?
Brad Templeton是Google公司無人駕駛汽車的顧問,作為專注網絡技術與無人駕駛汽車項目的負責人,他認為未來的汽車駕駛趨勢,將邁向機器人代替人類的方式。Brand教授在分享過程中提到,目前每年數以萬計的車禍死亡人數,一方面固然有汽車駕駛員自身的原因,但另一方面則來自于大多汽車廠商的思維是慣性思維所致。因此Google無人駕駛汽車,在未來或能通過技術突破,實現全方面替代人為駕駛汽車的趨勢。
Brad Templeton教授認為機器人駕駛汽車的優點在于其不在乎等待,也不在乎停車需求,在補充等量是否便捷方面也沒有特別的要求,較之目前的人為駕駛汽車,機器人駕駛汽車在基礎使用方面完全可以帶來全新的體驗。另外,機器人駕駛汽車帶來的另一個好處,還在于其能解放人類身體行為,比如一輛機器人駕駛的車上,乘客完全不必呆在沉悶的駕駛室而可以在第二層車廂進行觀光(法國一家汽車公司已經研制出此類汽車)。
在Brad Templeton教授播放的視頻中,Google無人駕駛汽車能自動泊車、能自動減速、能自動避讓行人和障礙物,而且所承載乘客的乘車體驗都非常好(沒有各種顛簸),可以說是目前在某些方面超越于當前駕駛體驗的自動駕駛技術。不過,我細心的觀察到,目前這輛已經上路測試的Google無人駕駛汽車,在時速上并未超越人工駕駛速度(時速貌似30公里?),所以,問題來了:
機器人駕駛技術(無真人駕駛)帶來的人力解放和體驗,確實是一種可以無限暢想的空間,但在時速方面,無人駕駛汽車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如何提升時速,這便是無人駕駛汽車最大的挑戰。在Brad Templeton教授展示的視頻中,Google無人駕駛汽車通過GPS、雷達和紅外掃描的技術方式感知周圍障礙物和危險,但這些技術就目前的使用情況來看,并不能達到快速行駛中立刻給予返回操作的指令(比如快速行駛過程中因為前方突發的障礙物而立刻停車),這也是Google無人駕駛汽車為何時速不快的主要原因。
歸根結底,這種桎梏出現的問題,仍然是技術方面的瓶頸原因。
如果無人駕駛汽車在感知外界障礙物時,能在反映以及給出執行決策的過程中達到人類本身的真實程度,那么無人駕駛汽車的未來將是引發新的技術革命的爆發點。不過,雖然這個問題目前看來無解,但相信技術的變革會帶來不一樣的變化,或許這個問題也在不久遠的未來即可得到全面解決。
3、基因測序:會引發倫理與道德沖突嗎?
Raymond McCauley教授是奇點大學生物學和信息學項目的負責人,在他的《生物數字信息技術創新爆炸》的演講中,他認為解讀DNA、編寫DNA和破解DNA在未來將實現超越成為新的顯學。在這方面,目前的一些公司正進行探索和實驗(教授列舉了23and ME公司為例),比如其中一項措施即為:通過人的唾液、細胞等方式,用DNA掃描的方式診斷人的身體狀況,并與之進行更科學的治療和意見。
Raymond McCauley教授指出的是,這種方式首先需要在基于每個DNA都有排列基礎,其次在具有技術實現的設備和方式上(比如具有工程學設計的可掃描玻璃條等),最后通過激光處理、攝影機觀測等方式進行實現。而在價格方面,Raymond McCauley特別指出,目前生物學也具有摩爾定律,因此未來隨著摩爾定律的規律,這種基因測序的成本也將會有價格的革命變化(Ray指出未來基因測序的價格可能只要1毛錢)。
DNA序列帶來的實際作用,就在于通過基因測序方式帶來選擇帶來選擇需求,Raymond McCauley教授列舉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王俊的“生命樹”實驗,即在100個測試物種中,通過“好吃的、可愛的”預定條件,在水島2、黃瓜、駱駝、螞蟻、石斑魚、牡蠣等產品中進行選擇。這種技術變革實施在人類身上,則可以實現對身體狀況的觀測,比如這種技術顯示人類身體上具有的癌癥、呼吸道感染火哮喘等癥狀的時候,可以對癥下藥。
而在未來,這種技術變革還將在更多領域發揮作用,比如羊水穿刺檢查、乳房造影檢查、結腸鏡檢查等,甚至于在未出生的嬰幼兒身上,也可以通過這種技術變革進行檢查獲知胎兒潛在的病癥或出生特征……
這個問題上,有作者提出基因測序可以獲知潛在的身體狀況和結構,那么是否會造成偏見和歧視?Raymond McCauley教授在這方面的觀點是確實會有這樣的問題,但對于基因測序問題來說,其更大的意義在于幫助人類解決缺陷。比如通過基因測序可以獲知一個未出生的胎兒具有身體缺陷,那么就可以通過后天方式進行需求方面的改善,對于真正的技術,更應在于彌補人類缺陷,而不應成為造成人類分裂的原因。
但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倫理與道德沖突的關鍵所在。
人工說多年前轟動一時的克隆羊“多莉”引發的倫理與道德沖突,其實質與關鍵在于人們對克隆技術缺乏全面了解的話,那么基因測序,則是實實在在的現實拷問。雖然教授的出發點是趨于好的方面設想,但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的人類在進行選擇的時候,是將這種技術作為甄別缺陷進行彌補還是進行舍棄,這在我看來正是一個倫理與道德沖突的關鍵因素。
4、技術變革的多面性:未來可待
在整整一天的授課交流中,三位教授分別在不同領域里,竭他們所能為在坐的求學者交流前沿技術和理念,而對于不同的提問者,教授也分別在寶貴的時間里給予最大可能的解答。另外,教授還為每位參與者帶來了美國本土的禮物,內容包括有奇點大學出品的暢銷書《奇點臨近》和紀念筆記本等。
三位教授分別從指數思維、網絡與計算機技術、基因等方面進行科學闡述的角度,也讓每位在坐學員腦洞大開。對于其中我與其他百家作者共同探討的問題,其中一些已經由三位教授在授課內容中給出了答案,另外一些未解之問,還有待于未來的探索和實驗。
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技術變革帶來的動力和變化已經顯而易見,一些新興的技術和變革,也正日趨影響著我們的當前生活。另外,基于現有技術現狀和環境發展的方式,這些前沿的理論與變化,在日后成為新的應用和實踐,亦不是難題。因此,從樂觀的角度來說,技術催生新的世界,這一點正是目前所有人類所期許的。
但從悲觀的角度來看,技術能否會產生阻力,這個問題亦有待我們重視、考量和觀察。